原标题:重庆巫溪:一双老布鞋“走出”乡村振兴路
中新网重庆12月4日电 题:重庆巫溪:一双老布鞋“走出”乡村振兴路
作者 彭国威 杨海涛
“我这款是手工布鞋,来自源头工厂,买一双也是批发价,要下单的抓紧哦。”聚光灯下,重庆何航鞋业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一名女主播正在向网友热情推销当地自产的“巫溪布鞋”。
“今天开播两个多小时,已经销售了6035元。”一旁的电脑显示屏有节律地跳动着实时销售数据,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还不是销售高峰,出现爆款的时候,每天能卖9万元左右。”
何航鞋业总经理何财明介绍,自己以前在外地打工,2003年返乡创业,回到老家巫溪县,从“夫妻店”做起,到现在企业年销售额可达1000多万元。“企业这两年及时转型,同步探索‘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目前电商的销售额占到了整个公司的三分之一。”
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副镇长梅荣到这里走马上任已经“满月”,现场当起了讲解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巫溪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百姓为了出行方便,一直有穿‘老布鞋’的习惯。久而久之,纳‘千层底’,绣‘花鞋垫’,做‘轻松鞋’,成了流传至今的一项民间绝活。”他告诉记者,“巫溪布鞋”这些年在市场上受宠,除了历史源远流长,主要还得益于产品的“物美价廉”。
如何实现“物美”?
走进何航鞋业的一个产品陈列柜,琳琅满目的布鞋看得人眼花缭乱。“这是我们今年推出的最新产品,鞋底是用丝瓜络做的。”随手拿起其中一双鞋,何财明说话声音分贝都提高了几度,“原材料绿色环保,能够吸汗,可除脚臭,这个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这个鞋底的生态原材料来自10多公里外的利民村。初冬时节,23岁的李国华正在园子里谋划土地轮作的事情。“我这个合作社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产业,但是实现了生态循环。”李国华说,2018年,他和亲戚朋友合伙,办起了现在的种养殖基地,总计有13亩地。今年,在镇里龙头企业何航鞋业的带动下,合作社专门拿出10亩地用来试种优质丝瓜,“企业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最后再回收,我们只负责出地、出劳力。”
“何航鞋业按照每个丝瓜络1.5元的标准进行回收,今年亩产值有2000多元,向阳的地方,亩产值达到了3000多元。”李国华说,刚开始种植,缺乏经验,种植密度大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否则产量还会翻一番。
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下,整个利民村的丝瓜种植已达30多亩。“丝瓜络卖了,剩余的部分可用来喂养黑猪和巴马香猪。”前几天刚收割完丝瓜,李国华想利用半年的空档时间,抓紧种植其它蔬菜,确保圈舍里的生猪有绿色口粮,“预计今年养殖业能增收20多万元。”
怎么做到“价廉”?
致富不忘乡邻,在文峰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近年来,何航鞋业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依托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增链、补链、强链,实现了“巫溪布鞋”不出乡镇全产业链生产,孵化出的相关企业各司其职,减少外界中间环节的“盘剥”,让产品具备了极大的价格优势。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该模式下,何航鞋业就像一个“中央厨房”,各配套企业成了“乡村振兴生产车间”,整个产业实现了生产有“标尺”,“抱团”抢市场。
离何航鞋业只有几分钟车程的巫溪县文峰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里,各种铺子整齐划一排列在道路两旁。轰鸣的机器声中,一个鞋底加工厂里,两台圆盘注塑机正在加速运转着,六七个工人守着机器,工作轻松惬意。
“现在每天可以生产5000双鞋底。”12月3日上午,老板邹勇起了个大清早,盼着新购的一台崭新设备当天进场安装,“这台机器上线后,一天能增加约2000双鞋底生产量。”
增加投资,邹勇有十足的底气。“车间六成左右的产品,要由‘中央厨房’保底回收,生意稳赚不赔。”他解释,“自己只留下约四成的产品,单独用于开拓外地市场,实现自我发展壮大。”
几乎同样的合作模式,园区里,“95后”返乡创业人员柯善才的8个“巫溪布鞋”配套加工车间,沿着街道一字排开,这里的工人则主要从事鞋面生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武汉‘解封’后,我从那里返回老家就再没出去,镇上有了产业,有了未来,心也真正留下来了。”柯善才说,“去年的营业额有170万元左右,大家追求薄利多销,有时候,批发一双成品鞋的利润只有几角钱。”
正在何航鞋业一楼车间忙碌的缝纫工王世香告诉记者,在这里常年上班的80多名工人多是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去了,她们则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我们靠计件领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上班和顾家完全两不耽误,我上月领了3689元工资。”最让人开心的是,公司配备有一个温馨的“车间多功能室”,大家的孩子下午放学后能到这里做作业,还有一名退休教师在现场免费辅导学习。
口罩下,看着工人们微笑起来眯成缝的眼睛,能让人瞬间读懂这群留守妇女的幸福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