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本15元的镜片标价2000元,明月镜片面临技术卡脖子?
【文/观网财经 王木巨】近视最常见的对策就是配眼镜,但配一副眼镜动辄数百上千,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它很大一部分就贵在镜片上。但网络上标价超过2000的镜片,单片的单位成本却不过7元。在不少网友心中,眼镜这个行业太“暴利”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近视患者人数高达6亿,镜片成为刚需。按销量计,以此发家的明月镜片(301101)已经是业内头部企业,自然它也少不了要冲击“国产品牌镜片第一股”。12月8日,明月镜片公布了网上申购情况及中签率。
作为一家“高新企业”,明月镜片至今存在着宣传费用高企和研发费用不足等问题,对外依赖较高,甚至面临“卡脖子”困境。明月镜片需要向投资者和消费者交上更好的答卷。
镜片单位成本7元售价超2000,消费者钱花哪里了?
明月镜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每片镜片的单位成本为7.31元人民币。在过去三年,其单位成本均远低于7元。即使按照绝大多数配镜场景(两片)来看,今年上半年每副眼镜镜片的单位成本也不超过15元。
招股书截图,后文同相比之下,在销售端一对镜片的价格并不便宜。
12月13日,在某电商平台的明月镜片旗舰店里,最贵的一对镜片标价2077.2元。算上活动优惠,售价1827.2元。客服人员表示,镜片为树脂材料,为国产明月镜片。实际上,镜架可以赠送,算上店铺活动,一副1000度眼镜(1.71镜片)到手实际价格为1777元;一副400度的眼镜(1.61镜片)到手实际价格为1171元。
这是该店目前(截至13日下午)最贵的产品组合。
电商平台截图有趣的是,《招股书》显示,明月镜片2020年销售毛利率为54.95%,销售净利率为15.11%。放到几年前,这两个数字更低。从几块钱成本到上千元的产品,一双镜片问世背后,明月镜片拿到的钱去哪了?
消费者的钱又花哪里了?
打开明月镜片公司官网,映入眼帘的就是知名男星陈道明代言的广告。此外,据《招股书》披露,明月镜片通过《非诚勿扰》和《最强大脑》等节目进行了广告投放。看来很多钱,都拿去打广告了。
企业官网图《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明月镜片销售费用分别为7682万元、1.03亿元和1.12亿元,占到了营收的五分之一。而在销售费用中,广告费是绝对的大头。
企业微博图2018-2020三年间,明月镜片广告费占比均超过30%。在2020年,其广告费高达4634.9万元,占比41.16%,已经逼近职工薪酬支出的2倍。相对之下,明月镜片的研发费用支出少得可怜。2020年仅为1762万,不到广告费的一半。
在网络店铺询价过程中,客服人员常常会提到“国产镜片”等字眼。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眼镜这个行业而言,或者说其他行业也一样——重营销、轻宣传,根本逃不过技术“卡脖子”的头顶利剑。
“国货”被卡脖子,明月镜片依赖韩国公司?
明月镜片在《招股书》中披露,公司存在“部分原材料依赖外购以及原材料集中采购的风险”。
镜片是眼镜的核心部件。根据折射率,镜片可以分为1.56、1.60、1.67、1.71等常用规格。直观来说就是:相同近视度数下,镜片的折射率越高,眼镜越“轻薄”。数据显示,明月镜片对折射率1.67以上,尤其是1.71折射率镜片的外购依赖度很高。
以今日询价过程中,客服人员推荐的1.71折射率树脂镜片为例。虽然客服人员表示,产品为明月镜片自有,是国产的。但公开资料显示,该镜片对韩国KOC(株式会社可奥熙搜路司)公司存在很高的原料依赖。
相比于传统玻璃镜片,树脂镜片拥有质量轻、不易破碎、安全性高、化学稳定性和透光性好等特点。树脂镜片主要分为热固型树脂材料和热塑型树脂材料(主要用于亚克力镜片和PC镜片)。而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镜片都采用热固型树脂材料制作,主要代表为美国PPG公司研发的CR-39树脂、MITSUI CHEMICALS研发的MR树脂和韩国KOC研发的KR树脂等。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1年6月,明月镜片向韩国KOC及其关联方采购1.67及以上折射率树脂单体,占该公司当期耗用的该类树脂单体金额的100%。该公司也承认:“对外采购的原料来源较为集中,且对韩国KOC及其关联方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韩国KOC及其关联方,稳坐明月镜片前五大供应商头把交椅。其占比常年分布在20.40%-25.84%之间,约为其第二大供应商占比的6倍有余。
值得说明的是,折射率为1.56和1.60的产品,明月镜片在韩国KOC的制备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可以自主批量生产。但折射率1.67的镜片,该公司目前仍然处于以“外部定制形式批量生产”阶段;而1.71折射率镜片则为实验室制备阶段。离自主批量生产尚有距离。
公开资料称,明月镜片在镜片行业耕耘多年,和光学专家庄松林院士及其团队建立了合作。截至2021年6月30 日,该公司拥有12项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外观专利。但显而易见的是,在高折射率镜片领域,明月镜片的产研工等工作有待突破。
“暴利”是其中一说,卡脖子可能是中国眼镜行业最刺眼的通病。
以今年终止IPO的视科新材为例,该公司2月公布的《招股书》(申报稿)显示,视科新材PC系列镜片的主要原料为塑料粒子,主要向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德国科思创全资子公司)采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采购占比为67.53%、95.11%和95.25%。
我们离国产镜片崛起,还有多远?
高新企业不“高新”?国产品牌应交上更好的答卷
明月镜片《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公司现行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于 2018 年11月30日取得,有效期三年。”
2016年施行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指出,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之一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
2019年度,明月镜片的营收为5.53亿元人民币。在2019年,明月镜片的研发费用为1626.62万元,占比2.94%,追不上业务宣传费(1972.81万元),更追不上广告费(4171.84万元)。
wind截图高新企业不高新?明月镜片能否回答这一质疑,拿出国产、自研应有的风采,有待观察。
从明月镜片《招股书》整理的各年《产品手册》建议零售价来看,眼镜真的是一门“好生意”。折射率越高,售价就越高,利润空间就越大。但这同样意味着,背后的技术含量和技术瓶颈越多,国产品牌就有越多的难题需要去攻克。
在产品不断走向同质化的今天,相比于广告营销,技术研发和材料突破才是真正的赛道。国产品牌的崛起,不能永远靠广告轰炸。而所谓的低价优势,未来有一天也必然会走到尽头。
消费者不应该成为任何一个行业转嫁成本的“背锅侠”。真正健康的市场,应该去掉“水分”,加入更多的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等“干货”。质量上走,售价下行,让企业和消费者共享创新发展红利,能抗能打的“国货”才能走得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