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星河动力创始人刘百奇:未来火箭的出行方式是航班化,而不是定制化

时间:2022-02-16 13:45:45 |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马悦然

商业航天是近年来的投资风口之一。

中金公司指出,“十四五”期间,商业航天得到的政策支持有望不断加大。随着中国低轨卫星网络的发展、北斗应用下游需求的释放以及国内商业火箭的逐渐成熟,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发端于2014年。当时国务院及多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展战略。

这促使体制内的人才和技术开始走向市场,多家创业公司相继成立,主要聚焦商业火箭和商业微小卫星两大方向。

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2月,目前刚满四年,但其在发射成功率、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亮眼,已成为民营火箭头部公司之一。

去年,国内民营火箭屡遭失利,行业“领头羊”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发射两次遇挫。

直到年底,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民营火箭年内首次发射成功。

星河动力因此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火箭连续入轨发射成功的民营火箭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并实现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的民营火箭公司。

日前,星河动力完成了B及B+轮融资,总额约12.7亿元。融资将用于加快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的研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近日,星河动力创始人刘百奇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就商业航天近年来发展、存在问题,以及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访谈实录,刊发时有所删节:

星河动力创始人刘百奇 图片来源:星河动力星河动力创始人刘百奇 图片来源:星河动力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去年的商业航天发展,是否算是低谷期?

刘百奇:任何新兴行业的发展,都会有起起伏伏的过程。去年算不上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的低谷期,只能说遇到了一些曲折。

去年大部分火箭发射为国家任务。商业卫星生产了很多,但未找到相应的发射机会,以至于新闻动态较少。直至年底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将五颗商业卫星送入轨道。

这对行业意义较大。它证实了民营火箭公司的发展模式可行,且能够实现连续发射成功。这是最重要的,对航天创业群体而言是希望。

界面新闻:商业航天发展至今,有哪些重要节点?又有哪些政策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刘百奇:首先在2014年,国家首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首次出现了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从事航天科研活动。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突出强调“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

2019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就商业运载火箭的科研、生产、试验、发射、安全和技术管控等有关事项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与要求。

这一通知明确了民营企业想从事火箭业务,需要具备哪些资质和条件。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四家民营企业因此取得牌照,解决了行业资质许可问题。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把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自此国家层面开始引导产业发展。

2021年很重要的政策是,载人航天办公室将未来空间站运营过程中的低成本货物运输,向全社会公开招标。

商业航天的发展正在逐步放开,政策也在鼓励扶持。这是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但民营企业想获得国家更多的鼓励扶持,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有技术创新,能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增加发射成功率,民营企业获得国家订单只是时间问题。

界面新闻:商业航天行业还面临哪些问题?民企如何面对?

刘百奇:我觉得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还有人总认为它有问题,部分人过于悲观。

商业航天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资金、技术、人员,以解决市场需求、盈利为目的。

当前市场已在放开中,如宽带通信、遥感等新应用不断涌现。商业航天企业要做的事情是,在相对成熟的技术基础上,面向新的市场应用场景,通过创新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着急去解决未来关乎人类的重大航天关键技术问题。

界面新闻:作为头部商业航天企业之一,星河动力的特点是什么?

刘百奇:每家公司的思路和初衷都不太一样。星河动力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和技术路线选择的着眼点,还是市场和客户需求。

火箭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将客户的卫星、飞船或任何载荷发射进入太空轨道,收取发射服务费。

从发射轨道的高度看,可分为低轨、中轨、高轨、更远的深度探测地月转移轨道、火星轨道等;从载荷形态看,又分成了小卫星、大卫星,以及像国家空间站的超大型航天器等。

很多公司需要发射多颗卫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很难用一枚火箭把它们送到。如果拼单发射,则存在目的轨道、发射时间可能不同的难题,协调难度较大。

基于此,星河动力在成立之初,就着重分析了市场需求,将需求分为国家队的大载荷和低轨商业卫星,前者并不适合民营企业现阶段的业务定位。

所以,前期星河动力更重视的是低轨商业卫星。低轨商业卫星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星座组网,适合采用中大型火箭一箭多星发射;另一类卫星体积重量偏小,轨道分布多样,发射需求零散,出于成本考虑,一般采取小型火箭搭载或定制发射的模式。

星河动力认为,当前市场最需要的是小型固体火箭以及中大型能够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这一需求进一步定位了公司的技术路线,即在固体火箭的基础上,并行研发液体火箭,并且坚持技术自主,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

星河动力的战略和市场定位一直非常明确,各项动作推进也都按照原定计划的节奏走。这也给了资本市场和员工信心。

公司目前已有一支约200人的专业团队,其中75%的员工从事研发,70%以上员工都有航天领域从业经验,离职率不超过2%,这对火箭产品研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

界面新闻:星河动力完成的B轮及B+轮融资将用于哪里?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是什么?

刘百奇:融资将用于加快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的研发及建设。

星河动力的整体费用支出主要在研发。火箭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结构系统等研制,都会产生大笔费用。

星河动力的成本投入基于需求而决定。固体火箭“谷神星一号”投资强度较小,仅一亿左右就完成了研制工作,目前已实现产品定型,后期不再需要大量投入,更多聚焦于量产能力提升,以尽快实现商业闭环。

液体火箭“智神星一号”尚在研发阶段。当前投资强度更大,未来还将围绕其建设部分科研实验基础设施。

今年,星河动力有六次小型运载火箭“一箭多星”的发射计划,需要确保实现成功交付。

界面新闻:星河动力的商业盈利模式是什么?是否已盈利?

刘百奇:营收主要来源于四大业务板块。

一是火箭发射,这是最主要营收来源;二是向其他特种行业推广航天产品配套;三是拓展航天防务等应用;四是依托于火箭创新研发的技术能力积累,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

目前公司仍处于密集研发投入阶段。固体火箭已经实现商业闭环,实现盈利,但液体火箭的研发费用较高,是固体火箭资金投入的十倍,资金压力较大,所以公司整体实现盈利还需要时间。

未来,星河动力希望实现多元化发展,其他板块也能平衡营收。

界面新闻:星河动力面临的挑战还有哪些?打算如何解决?

刘百奇:挑战之一是,实现“谷神星一号”小型火箭的平台化。“谷神星一号”遥一用时两年发射一次;遥二用时一年发射一次。今年的目标是一年发射六次,该过程需要解决一系列产品质量管控问题。

挑战之二是推动液体火箭的研制。希望明年能够成功实现液体火箭的入轨首飞。

界面新闻:如果要给星河动力打上“标签”,会选择哪些字词?

刘百奇:可能是:稳、快、靠谱。

“稳”是因为星河动力还没有发射失败记录,发射成功率高,发射入轨精度高,整体发展非常稳定。

“快”是因为成立两年九个月后,就实现了火箭入轨,为全球迄今实现火箭入轨用时最短的公司。

“靠谱”是公司有很多出身航天系统的一线技术人员,有10-20年航天基层一线研制经验,年龄不算年轻,平均33岁,团队文化非常低调务实。

界面新闻:缘于怎样的机遇,您进入了商业航天领域?

刘百奇:我不像贝佐斯或马斯克一样,从小就有航天梦想。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甚至没有航天的概念。直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士后,才实际接触到相关知识,当时我的专业是航空航天导航方向,毕业后先后在北航和航天系统工作。

创业是基于对产业的理性认识和对航天的感性热情双重融合。2014年左右,我们的团队判断,商业航天是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民营公司可以利用资本,按照市场规则筹集资金、组织团队,解决商业航天市场需求。

星河动力的起步实际晚于行业风口三年,但一直保持对行业的关注。2018年2月成立,7月拿到第一笔融资,11月试车成功60吨推力固体发动机。

界面新闻:您目前的个人梦想是什么?

刘百奇:尽快实现降低国内低轨商业发射成本,打造两款成熟、稳定、可靠的商业运载火箭,这是我眼前的梦想。

此后,希望星河动力能够实现火箭的回收使用,降低成本。未来无论是运货、运人,或远或近,火箭都能够提供支持。

回收火箭仍具有争议,但我认为火箭重复使用是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火箭的出行方式应该是航班化,而不是现在的定制化。即使做到降低成本需要很长的时间,也应该向此发展。

从事航天事业是需要情怀的,但从创业角度看,不能利用情怀去炒作资本运作,最终还是要落到市场,梦想需要和现实结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