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湘
袁亚湘院士作学术报告。
■本报记者 韩扬眉
“非线性规划的直接方法”,30多年前,袁亚湘认真写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标题。
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基金)早期申请书中的一份。为了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脱颖而出,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成立的当年就准备设立青年基金项目,并于1987年开放青年基金的申请和资助。
对科研生涯的这一起点,作为早期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的感受是,“对年轻人来说,博士刚毕业那几年可能是科研生涯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青年基金为年轻人独立、稳定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支持”。
独立、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988年9月,袁亚湘从剑桥大学学成归国,随后成为获青年基金资助的科研人员。1.3万元的经费,对于当时数学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袁亚湘来说,“是一笔不少的费用,足够开展一些研究”。
为什么要将“非线性规划的直接方法”作为回国后最先开展的研究?
事实上,非线性规划为工业、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最优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七八十年代在国际上得到了快速发展。
袁亚湘在剑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M.J.D.Powell便是非线性规划的顶尖专家。那时国内关于非线性规划直接方法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袁亚湘希望回国之后,把国际上新兴的研究方向引到国内,同时培养一些学生,开辟一些研究领域。
“青年基金实际上培养了刚毕业研究生的‘独立’。”袁亚湘强调,要在未来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独立。
回到熟悉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不再是学生,而是一名研究人员。他成为优化研究组组长、课题负责人。
青年基金作为资助之一,支持袁亚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非线性规划的理论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很快在学术上“自立门户”,逐步成长为一名科学家。
袁亚湘直言,很多年轻人做研究“后劲不足”,主要原因正是缺乏独立性。读博士时做研究跟着导师做,题目由导师分配,一旦没有人带领便不会做研究或者做不好,就是独立性没有培养起来。
“青年基金提供资助,关键在于稳定支持年轻人学会‘脱离’导师,有独立空间自主选题,独立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这对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年轻人很重要。”袁亚湘说。
如今,袁亚湘已主持承担过10余项重要的基金项目,他依然觉得青年基金十分关键。“它的本质不在于最终获得一个好的成果,而是给年轻人一个长期投入、安心做研究的稳定支持的机会。”
多“养”一些年轻人,让他们都去赛跑
“青年基金就是要‘养’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参与竞争和赛跑,并提供一个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袁亚湘告诉《中国科学报》。
他以数学为例指出,对于数学研究来说,首先要把队伍壮大。“数学研究更青睐年轻人。可以给每个人的资助相对少一点,但面一定要撒得广一点。多‘养’几个人,让他们都去跑。谁跑得快,最后自然就冒出来了。”
的确,数学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事业,欧拉、高斯等最杰出的数学家都是在年轻时做出极具影响力的成果。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
“还要更多关注那些还没有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青年基金就是‘雪中送炭’。”袁亚湘进一步指出,支持年轻人,本质在于让他们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少有压力,潜心、安心地做研究,在学术上顺利成长,而并非期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做出很有突破性的成果。
究竟应该“养”什么样的年轻人?
在袁亚湘看来,对于基础研究来说,需要一大批真正热爱科学、有科学精神、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基础研究需要研究人员甘于寂寞、执着钻研,青年基金就是要遴选出这些有兴趣、有能力的人。”
“不是为了‘谋生’而去申请科学基金,而是真正想解决一些科学问题。”袁亚湘叮嘱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学术造诣和学术视野。
评价回归适度,优秀人才、科学问题考核不出来
采访结束后,袁亚湘找出28年前他的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书发给《中国科学报》,其中“拟开展的工作研究设想”仅有一页纸。
青年基金的申请给袁亚湘留下了“短平快”的印象。虽然其最终呈现在纸上的文字寥寥,但背后凝结着他对科学问题长久而不间断的思考。
“有时看起来是‘灵光闪现’,但实际上‘灵光’可能是一个人经过长期不受干扰地思考、不断认真积累才出现的。”袁亚湘说。
然而,现实却时常让他感到担忧——袁亚湘发现,现在的青年学者把准备基金申请书当作一个“大工程”,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本子”,而非思考科学问题。“大家都这样做。这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写得越多就越好,评委就会越看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青年人才的激烈竞争和单位的考核压力等多方面。袁亚湘建议,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都不可取,要回归到“适度的申请”,让年轻人在准备申请书上不耗费过多精力,而应该把重心放在科学问题的凝练上。而实现的关键之一,在于科学基金不断地深化改革,让“懂行”的专家评审,评委们需要在平时更多地发现并了解值得支持的年轻人。
“考核需适度。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他们做出好的成果从来不是靠考核评估‘逼’出来的,更多的是来自内心驱动。”袁亚湘强调,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了稳定支持,减少后顾之忧,心情舒畅了,自然能做出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