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人头’赚佣金”“当群主领工资”“按天按小时计算利息”“收益超乎你想象”……在网上遇到这样的“好事儿”,你信吗?
近年来,打着“能赚钱”旗号,吸引用户下载手机应用的现象不时出现。有的号称“看视频能赚钱”,想提现必须不断发展新用户,拉来的“人头”越多,金额越高;有的“电商内购返利群”中,有数百个成员,却无人购买商品,群主鼓励成员发展下线,以此获得“奖励”……这类手机应用覆盖领域很广,包括新闻阅读、电商购物、影音播放、健康运动等,下载量少则数万,多则上百万、千万。近期,一些专事刷赞的机构和平台出现卷钱跑路现象,凸显行业乱象。
介绍他人下载、使用这类“拉人头”的手机应用,用户可以获得返利,平台也能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用户,看似一举两得,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这类手机应用往往不是提供实际的商品或服务,而是广泛存在着“拉人头”发展下线、收取人头费获利等情形,一些手法近似于传销。很多用户、消费者均对此提出过质疑,针对一些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有关部门也进行了查处。
数字经济时代,用户是各类平台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挖掘新的用户,才能更好推动产品、服务或者基于使用场景的迭代和创新。然而,如果平台盈利靠的不是实际商品或服务,而是单单以承诺高额返利为噱头,再加上“拉人头”的方式,使得老用户、新用户之间构成上下层级,人头数与用户获利挂钩等情形,部分模式与传销的构成要件相似,很有可能就是“传销陷阱”。相比线下传销,披着互联网外衣、打着“分享经济”旗号的线上传销,模式更多、隐蔽性更强,涉及的人数、金额也往往呈指数级增长,危害明显。在一些虚假宣传的诱导下,不少人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由于缺乏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也更加容易“中招”。
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治理。一方面,严格明晰营销与传销的界限,对具备拉人头、交入门费、层级计酬等特征的营销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由于手机应用监管存在一定盲区,容易滋生传销行为。网信、市监、公安等部门要形成监管合力,对不具备相关服务资质的手机应用,要及时下架处理,防止其借助网络大规模扩散。另一方面,对部分应用的母公司存在改头换面、反复触碰传销红线的行为,要建立“黑名单”制度,防止其更换“马甲”、死灰复燃。依法加强监管,严防“虚假流量”背后的传销行为,才能有效遏制这种“拉人头”的行为,不让“分享经济”变了味。
诱导拉人是赚钱APP的套路,赚不到钱才是赚钱APP的实质。认清真相,增强防范意识,莫把“拉人头”当成“分享”,对广大网民也是一堂新的“防诈课”。从长远看,加强手机应用审核、从源头防起,加强运营监管、从过程抓起,提升网民素养、从每个人做起,立体施策、精准治理、共同发力,才能标本兼治,助力打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