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洪旭 通讯员 德组轩
我叫王永孝,今年32岁,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村民。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5年前,我辞去外地工作,返回家乡发展种植产业,5年多的努力,证明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2017年,我高中毕业考入了湖北荆楚理工学院,作为农民的孩子,天生就对农业感兴趣的我,选择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大学毕业后,为了拓宽眼界,丰富阅历,我继续“南下”,前往福建找工作。
虽然在外漂泊,但我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时刻关注着家乡的“一举一动”,当看到村里枸杞种植业越来越火时,我决定辞去福建的工作,返回家乡干一番事业。那会儿想法很简单,实践所学,顺便也带有一些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怀。
2016年,在回到家乡后,刚开始觉得农村生活很枯燥。每当我站在广阔的田间地头,还是会想起大城市的繁华景象,理想、彷徨反复在内心交织。最终,我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是农民的孩子,我要为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做点事情。
信念的坚定,使我踌躇满志。我开始种植枸杞,为了增产增收,我经常到市区农技站找农技员请教问题,得到“真传”后,我就会在地里进行实验,久而久之,我的枸杞地收成越来越好。
经过几年努力,枸杞种植让我们家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藜麦、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于粮食种植,导致村里种粮面积不稳,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决定从自身做起,响应国家“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号召,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2021年,我成立了“永孝种植场”,将40公顷耕地全部用于小麦种植。并按照农技员的话——要想稳产高产,就要在科学管理、精选良种、合理施肥和运用农业科技技术上下功夫。
由于种植面积大、劳动力匮乏等情况,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实施机械化田间作业是必然。但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资金问题。
面对困难,我第一时间想到了驻村工作队,我把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全部告诉了工作队,工作队非常赞成我的想法,更重视我的困难。
他们一边联系农机部门,一边带着我“跑贷款”,经过多家咨询,最终帮助我在尕海信用社成功贷出了一笔钱,农机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先后数次到村里实地考察,为我推荐适合村里田间机械作业的农机具。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多方帮助下,加上自筹的20万元,我为种植场购置了播种机、旋耕机、55马力拖拉机、打药机等各种农机具。在实现机械化田间作业的同时,也为村里及周边村落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起到了推广作用。
2021年,我成立的“永孝种植场”小麦总产量达228吨,平均每公顷产粮5700公斤,创下村里历史产量新高,年收入达18万元,名列村里种粮大户之首。与此同时,由于种植场规模不断扩大,我还为村民相继提供了十多个就业机会,种植小麦的成功,又让村民们看到了走种粮致富之路的希望。
眼下,正值春耕备播的关键时期,我和村民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地在地里耕作。今年,我将把耕种面积扩大到66公顷,预计粮食产量将达到400吨。我相信,一条实现规模种植、产生规模效益的产业化经验之路,一定会在我们泉水村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