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晓颖
“喂,110吗?小区里有疑似来自疫区的车辆和人员,赶快过来排查啊!”
“喂,110吗?我们家人需要紧急就医,能不能帮帮忙啊!”
……
西宁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警大厅里,报警电话此起彼伏……
疫情防控期间,指挥中心全体民辅警全员全时在岗,9个接警席位,24小时坚守岗位。
5月7日零时至5月13日15时,共接报警23248起,除去无效警情以及其他警情,涉疫求助、涉疫纠纷,涉疫警情11965起。日均接警量3500余起,最高达4500余起。按照这个数据简单计算,每个席位每天的接警量近400个。
这是什么概念?按照一个警情平均需要接听电话3分钟算,一个岗位上的接警员要连续说话近20个小时!
为了第一时间受理人民群众的诉求,他们渴了都不敢喝水,因为上厕所的短短数分钟就可能导致许多群众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受理。
“您好,请别着急,城中区的民警很快赶去帮您!”“您好,这里是110,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接警员贾文花的午餐从13时吃到了15时还没吃完,早已凉透了。
今年35岁的贾文花从警12年,党龄14年。从5月7日到13日,她就像一辆加足马力的汽车,奋勇向前,从白天到黑夜,信息、命令上传下达;沟通、协调内联外通……小小的电话席位就是她的战场。
她是双警家庭,丈夫在城北公安分局工作,夫妻二人在不同岗位上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由于家中老人都在外地,年幼的孩子只能临时交由邻居照顾。
“特殊时期,我们都是警察,都是党员,我们不上谁上。家中有困难也没关系,我们有好邻居帮忙。我相信,等孩子长大了,不仅不会怪我们,还会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感到骄傲呢!” 贾文花一脸疲惫却始终面带微笑。
接警员肖文霞的嗓子已经哑了,她从包里拿出润喉片放进嘴里,只为了能够用清楚的声音来回应群众的诉求……业务熟悉、认真负责,快速、精准、高效处置,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
“想家吗?”
“怎会不想。但是我们回家了,群众的家谁来守护?”
此时此刻,在人们看不见的幕后,在电话的一头,西宁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辅警们依然用声音、语言、数据传递着温暖与安宁。
西宁,线上的抗疫力量远不止于此。
5月13日8时30分,西宁市城北区陶昕学校线上升旗仪式开始,学生们身着校服,戴好红领巾,在电脑、手机屏幕前严肃而认真地等待国歌奏响,整齐的着装、标准的队礼、庄严的表情。尽管是特殊时期,不能去学校上课,但是升旗仪式、早操、上课、作业、德育……一样也不少!
学校要求各班建立“每日一询”机制,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通力合作,每天对居家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心理活动进行询问,关心、鼓励孩子们服从疫情防控要求,安心居家学习生活。
“陶昕学校的老师们既是核酸检测点负责信息采集工作的‘大白’,又是云课堂上的‘网络主播’。按照西宁市教育局‘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钉钉平台准备各项线上教学工作,推送视频或线上直播为学生授课。”陶昕学校校长夏海军说。
在闭环管理的宾馆内,老师们结束作为“大白”的工作后,开始批改当天孩子们提交的作业。一篇篇字迹工整的练习、一幅幅童稚的抗疫绘画、一首首自学演唱的抗疫歌曲、一个个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视频……天已经很晚了,他们依然还在线上及时给孩子答疑解惑。
“今天我们班孩子的数学练习质量特别高,但是有几个共性问题,明晚我要开一场直播。”一年级数学老师夏家意一边说一边做着记录。
“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们看到同学们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改错、学会了体谅、学会了感恩。” 张碧辉老师说,莫道浮云终蔽日,疫情散去霞满天,我们期待与孩子们尽早重逢。
再把镜头转向线上民生商品的保供现场。
已是5月12日凌晨2时许,位于西宁市火车西站的党报物流城市生鲜配送基地仍是灯火通明,订单数量百倍暴增……
266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鲜配送基地内,农残检验区、货品验收区、分拣操作区、备货区、投筐区合理分布,工作人员紧张有序进行各类商品的分拣、打包、搬运、装车。
李雅南和同事相互配合,熟练地将一捆捆新鲜翠绿的蒜薹按照不同重量分装。他说:“这几日,‘青报商城’的订单量持续增加,我们休息时间不足四个小时。但一想到我们加快分拣速度,客户就能早一点收到蔬菜包,再累都值得。”
西宁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青海日报社官方电子商务平台,“青报商城”围绕米、面、油、肉、蛋、奶等八大类日常生活用品,竭力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将每一份新鲜送到市民手中,彰显应有担当。目前,每天线上订单1200余个,41辆保障车辆将所有订单及时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