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序茅
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感情总是有些矛盾——一方面,觉得它们弱小、无助,需要人类的保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野生动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恐惧,毕竟,无论是非典型肺炎,还是近几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的原始宿主都是野生动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野生动物其实也在守护着人类,是抵御病毒侵袭人类的一道屏障。
野生动物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
只要减少和野生动物的接触,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概率并不大
人类演化史就是一部与疫情打交道的历史,近百年来,人类因病毒而死去的人口远超过因战争死去的人口。肆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流感病毒,感染了10亿人,保守估计死亡人数超2000万。进入21世纪以来,仅因冠状病毒就引发三次全球瘟疫:一是SARS病毒;二是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三是新冠病毒,它们的传播、扩散均和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密切相关。
据统计,人类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传染给人类。1970年至今,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中超过75%为人兽共患。以冠状病毒家族为例,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500多种。蝙蝠也是许多病毒的原始宿主,比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
那么,这些野生动物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为何会在人类社会中传播?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根源主要在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增多,导致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和人类密切接触,增加变异和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例如,全球非法和合法野生动物的贸易估算在每年3000亿美元,意味着每年数以万计的野生动物流入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导致人兽共患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在亚马孙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4%,疟疾的发病率会提高50%。
只要没有打开这个“魔盒”,人类就是安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并不是野生动物的“错”,根源还在于人类。
野生动物只能被保护或利用?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在守护人类健康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不能和野生动物多接触,等将来科技发达了,疫苗水平和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了?答案是否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认知,还停留在保护或利用上,忽略了野生动物在守护人类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野生动物可以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控制疾病的传播。坦桑尼亚的塔拉吉利国家公园中大象和犀牛被偷猎严重。但人们发现,伴随着大象和犀牛的减少,保护区附近人家饲养的牛羊等牲畜也出现大量死亡。专家发现,造成家畜大量死亡的,是一种生活在灌木丛中的舌蝇,其叮咬致使动物患病——在自然状态下,大象和犀牛有踩踏灌木的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灌木的数量。由于大象和犀牛被偷猎严重,灌木的数量大量增加,为舌蝇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导致牲畜受到传染病的严重侵害而死亡。
生态学中有“稀释效应假说”:物种多样性越高,人类感染疾病的风险就越低。也就是说,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
虽然生物多样性高的地方病原体数量也多,但单一的病原体数量多并不代表风险大——疾病传播过程高度依赖于接触频率,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宿主竞争和调节功能降低接触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物种多样性高的地方,接触病毒的频率就会降低,从而减少暴发人兽共患病的机会。通俗地讲,在人类活动越密集的地方更容易和那些携带人兽共患病的物种共存,比如我们可以在城市中看到刺猬、鼠类等,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概率。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要知道,病毒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而人类之所以没有被很多病毒感染,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野生动物在病毒与人类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
一两种动物灭绝无所谓?
一种生物的丧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10~30种其他生物的丧失
今天的物种灭绝速率是人类还没有主宰地球以前的100~1000倍。人类对野生动物最大的危害,是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使得大批野生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
中国受威胁的脊椎动物有932种,已经占到了所有动物的21.4%;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六种大型动物,包括三种犀牛、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新疆虎,在近百年左右的时间全部灭绝,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新理念深入人心,从立法到保护区的建立,再到国家公园等的建设,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跃上新台阶。
对野生动物保护而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还远远不够。我们应有更高的追求:人、动植物、微生物的和谐共存。大家共同生活在地球,融合于生态多样性之中,彼此相互依存。
如前所述,病毒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它们既威胁着人类,也同整个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灭绝病毒是不现实的。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野生动物是人类抵抗病毒的一道生态长城,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才能确保人类健康!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