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
成都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示范区行动计划提出,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推动龙泉山东翼加快发展,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描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图景。通过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可以预见,至2025年,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将呈现四大绿色图景。
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绿色图景
成都生态优厚,依山水而兴,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相望,岷江、沱江“两水”相依,青山绿水绘就了成都优厚的生态本底,是海拔落差最大(5005米)、离原始无人区最近的超大城市。成都拥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126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3%。成都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红豆杉、珙桐等大量特有植物和大熊猫、川金丝猴等众多珍稀动物的家园。两千多年来,道法自然的都江堰水网孕育了城市与生态共融的人居环境,具有优厚的生态特征和休闲的生活特质。
未来五年,公园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将更加稳定、健康。通过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生态格局进一步巩固,生态网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生态原真性得到保护,水网河道自然化得到延续,生态受损区得到逐步修复。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加优厚的自然生态与2100余万常住人口相依共存,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将更加和谐。
▲龙泉山森林公园城市与绿地协同耦合的绿色图景
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美化城市景观、防灾避灾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五年,通过构建多层次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塑造“绿漫蜀都、花重锦城、水润天府”整体意象,形成“两山两网、两圈六楔”“六环九廊、公园棋布”“绿道交织、多维绿网”整体布局,推动城市与生态绿地系统协同耦合,着力改变过去单中心集聚、圈层式蔓延的发展模式,构建多尺度、多层次、网络化生态绿地系统,促进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将实现绿环绕城、绿楔入城、绿网织城;城市新区以森林、湿地、农田、绿地景观构筑生态绿廊,构建高品质蓝绿空间网络,塑造城市形态与绿色生态嵌套耦合,促进城园相融、联动发展;郊区新城坚持因地制宜、保山护水、增绿塑景,凸显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特色鲜明,促进产业融合创新,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到2025年,公园城市绿地率将达41%,绿化覆盖率达45%。
▲玉石湿地公园里的迎春花河 陶轲 摄城市与公园深度融合的绿色图景
两千年来,道法自然的都江堰水网闪耀着古代中国的生态智慧。都江堰水网干、支、斗、农、毛五级渠系浸润了成都平原,水网与林网相伴相生,城市水系与公园绿道协同融合,形成了蓝绿交织的生态景象。
未来五年,将加快建立蓝绿交织全域公园体系。以“让整个城市成为大公园”为愿景,构建公园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至2025年,全面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推进“百个公园”示范工程2.0版,全域公园体系初步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自然生态公园、乡村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多层次、多尺度深度融合,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人。
▲市民在成都绕城绿道青龙湖湿地公园段骑行 王效 摄城市与园林交相辉映的绿色图景
成都自古以来兴绿化、擅园林,沉淀了“城园相融、文园同韵”的川西园林传承,保留了隋代的摩诃池园林遗址和唐宋明清系列历史名园,包括唐代东湖、宋代罨画池、明代桂湖、清代望江楼等。
未来五年,将着力营建公园城市生态宜居环境。传承川西园林文化,保护修复川西林盘聚落,彰显成都生态文化特色和生态宜居特征。多类型绿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充分渗透,增加小游园和微绿地,多维增绿,多样塑景,提升绿视率,运用墙体绿化、屋顶绿化、桥体绿化、阳台绿化、护坡绿化、驳岸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构织多维绿网络,营建生态融合场景,提升人居环境生态宜居品质。构建与公共服务设施相融的绿道体系,链接城乡特色资源节点,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串联公园、社区、地铁、公交站点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回家的路”,营造金角银边,引领塑造绿色生活方式,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打造城市人民宜居的示范区。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