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者正在调查健康的珊瑚礁。
本报讯 一项研究调查了450公里的珊瑚礁,发现石质珊瑚组织脱落病暴发导致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某些珊瑚物种死亡率达到94%。这些发现表明,有必要进行人工干预,防止某些珊瑚物种在这一地区灭绝。相关结果6月9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
石质珊瑚组织脱落病2014年于美国佛罗里达首次被报道,此后在加勒比海蔓延开来。过去的研究发现,这种疾病几周即会杀死被感染珊瑚,但在该研究之前,地区影响和种群下降程度尚不明确。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Lorenzo Alvarez-Filip和同事在2016至2017年(石质珊瑚组织脱落病尚未到达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调查了35处地点,在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调查了101个地区(其时该疾病已蔓延至此)。
他们发现,在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疾病暴发后调查的29095个珊瑚群体中,有17%已经死亡,另有10%染病。在调查的48个物种中,其中21个染病后死亡率从10%到94%不等。造礁的脑珊瑚、苔珊瑚和绳纹珊瑚类群物种受害最严重,其中脑珊瑚物种和柱珊瑚种群损失超过80%。
“这些数字表明,该地区有些物种正面临灭绝风险,造礁物种的损失会危害珊瑚礁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Alvarez-Filip说。
除了种群损失,研究者还观察到珊瑚群体产生碳酸钙的能力下降了30%,这是产生珊瑚礁复杂三维结构所需的材料。他们提出,这可能导致珊瑚礁骨架的破坏速度高于生产速度。
研究者表示,石质珊瑚组织脱落病可能会造成加勒比海有记录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破坏。他们补充说,可能需要进行人为干预,如拯救脆弱物种群体、保护其遗传物质和实施恢复工作等,从而促进珊瑚礁修复,预防区域范围内某些物种灭绝。(晋楠)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2-03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