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近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新一轮发掘现场
一件件文物缓缓提取出土
摄影师余嘉屏气凝神
伴随着快门声
定格这跨越数千年的凝望
一张张大片,惊艳了无数网友
照片的明暗虚实都很讲究
他镜头下的文物氛围感十足
对于三星堆,余嘉并不陌生
从2002年起因工作需要拍摄新闻照片
到后来应邀成为特约摄影师
二十年来一次次的接触
让他对三星堆有很深的情感

这次,他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新一轮考古发掘进行全程拍摄
一大批与世隔绝数千年的文物
在他镜头之下
不仅具有高清细节
而且明暗、虚实对比强烈
具有满满的“氛围感”↓


对于近几日的工作
余嘉用“紧张”二字描述:
“这次发掘了一件黄金面罩
我看着考古人员
小心翼翼地去除象牙残渣
生怕刮出痕迹
我也跟着特别紧张、揪心”

回忆起第一次进入考古发掘现场
“敬畏,让我放不开手脚”
回忆起
2021年第一次进入考古发掘现场的场景
考古人员身着防护服精细作业
坑下的青铜器混着泥土
色泽暗淡,相互交缠
完全不像过去在博物馆
明亮玻璃橱窗后所见那般光鲜、整洁

全然陌生的场景
让他倍感神秘与茫然
“因为我之前是在安全区里
拍修复好的三星堆文物
所以一开始比较拘谨
敬畏,让我放不开手脚”
他也因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听考古人员讲解发掘工作
自己下到坑里与文物“零距离”
“因为热爱,不会觉得辛苦”

致力于呈现“会说话的文物”
他说有责任记录家乡的文化
“摄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余嘉说,想要拍出好的照片
不仅要与考古人员默契配合
更需要双方的尊重和理解
“发掘队员在现场会帮我打光
我们也都成了很好的朋友
可以说,我的很多作品
离不开大家的付出”

他在现场用数以万计的照片
记录下三星堆考古挖掘的精彩瞬间
随着作品先后被各大媒体刊登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他的照片
“穿越”时空数千年
认识三星堆、爱上三星堆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
一直在寻求拍出最好的作品”
余嘉说,自己拍摄的诀窍
在于呈现一个“会讲故事的三星堆”
“虽然照片是二维的
但三星堆面具的眼睛会传神
需要透过时空去读它们的信息”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汉人
余嘉表示有责任用镜头
尽可能好地记录历史、记录家乡
“当历史无法重现
那么我们就用照片
想象这个时代的文明与繁荣
我愿意用自己的力量
让更多人了解古蜀的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