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户外媒体科普,可补“信息茧房”之缺

时间:2022-07-29 08:47:32 | 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荣丽

近年来在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推动下,互联网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而在诸多互联网信息渠道中,最为火热的莫过于短视频。《2022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占移动网民日使用时长比例达33.8%,人均单日使用短视频应用达231.3分钟,短视频继续成为霸占移动网民最多时间的应用行业。同时,短视频也成为开展科普的“必争之地”,掀起了一股短视频科普热潮。

但从受众如何获得科普内容的方式来看,以科普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科普内容,需要受众主动去搜寻关注一些对自己有帮助或感兴趣的信息,抑或在推荐算法的加持下被动去接受“精准”的信息投喂,这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信息茧房”和“过滤器泡泡”等效果的影响。

科普面向的不仅仅是有明确科学信息需求的公众,还包括不会主动寻求科学信息的广大公众。从科普的实践层面来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纵向上满足有科学信息需求、主动搜寻科普信息的公众,也要在横向上扩大覆盖面,让那些“无意”获取科学信息的公众也可以接触到科学内容。更直白地说,就是实现科学信息的泛在化,从而将被动的信息获取渠道作为扩大科普内容传播范围、潜移默化提升科学意识的重要途径。

以户外LED大屏、灯箱、通道海报等为代表的基于场景设置的户外媒体便能够很好地达到这样的效果,而且优势非常明显。它能够提供不经意的一瞥式的科学内容传播,或者在一遍遍不断重复中让公众对某一科学点形成深刻的记忆。

户外媒体主要包括生活圈户外、交通户外、商圈户外和影院户外等,公共空间的场景大多被覆盖。只要走出家门,就会置身于户外媒体的传播范围,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

相较于移动媒体,利用户外媒体开展科普工作更有独特优势。一是户外媒体的到达率高。借助生活场景的渗入,户外媒体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在群众生活的必经之路进行布局,保证内容的触达,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科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强势的视觉冲击力。如以2021年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纷纷布局的裸眼3D大屏,北京地铁14号线大望路站厅新布局的超大灯箱和LED屏为代表,其独特的大小、形式非常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完成科普内容的传达。三是发布时间长,复播率高。互联网上的科普内容很容易被海量信息所覆盖,而户外媒体只要不人为撤下就能一直进行全天候传播,实现路过多少人次,传播多少人次,“以量取胜”,达成较高的传播效果。四是实现人群的广覆盖。户外媒体具有场景化的特征,受众人群是开放的,只要到过这个场景的人皆是传播对象,从而保证了某些重要科普内容不至于缺失,很好地补充了因为“信息茧房”等造成的必要内容短缺。

以新冠疫情为例,户外媒体迅速发声、联动,支撑了疫情期间的防疫宣传,街道的横幅、公交站牌灯箱、地铁车厢内海报、户外LED大屏等,纷纷推出众多“有温度”的抗疫科普内容,如北京地铁中的“小电视”循环播放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的讲解内容。抗疫期间,户外媒体的多场景覆盖与叠加传播,让公众能迅速地掌握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

然而,目前的户外媒体大多还是广告发布的平台,少有优质科普内容。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户外媒体,让科技更有效地造福民生、普惠大众。

(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