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浙商教父”造车梦:烧钱20年,父子二人宁可赔光家当,也要造电车

时间:2022-08-05 12:46:16 | 来源:创业邦

来源:创业邦

作者 | 潘磊

编辑 | 子钺

“如果我不能实现造车梦想,我的儿子将继续;如果我的儿子不能实现,我的孙子将继续”。

已故浙商大佬鲁冠球,以惊人远见著称,不但一手创办了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而且20年前就决定造新能源车。

他还精准预见了造车是一场烧钱大战,但他依然决定要进行下去。“我会大量烧钱,直到(电动车)成功,或者万向崩盘为止。”

鲁冠球先后在美国收购电池公司A123和电动车公司菲斯科(后改名为Karma),这让他的造车计划已经接近实现。

遗憾的是,这位中国企业家中的旗帜性人物于2017年去世,没能看到现在中国电动车品牌在全球攻城略地的盛况。

但他的造车计划一直在推进——儿子鲁伟鼎扛起了大旗。

近日,鲁冠球入选“2022汽车名人堂”,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颁奖典礼上,51岁的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说,父亲的造车梦将在他这里继续。

万向造车对标的是迈凯伦、兰博基尼等超级品牌。2021年,Karma销量约为1000台。

无论是在北美还是中国,万向造车在事实上已经边缘化。万向布局电动车产业链的时间超过20年,却立足美国,错失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红利。

但万向的造车梦还在继续。

大手笔收购,布局美国市场

Karma是鲁冠球留给鲁伟鼎的两个最重要的造车遗产之一。

2014年,万向以接近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将其改名“Karma”,并在南加州设立了工厂。

2017年,万向正式复活这一被称为“特斯拉一生之敌”的品牌,推出了新车KarmaRevero,售价约为13万美元。

鲁伟鼎把原福田戴姆勒总裁周亮挖来,负责Karma的全球推广工作,后者在汽车行业工作超过25年。

周亮称,Karma对标的是阿斯顿·马丁、迈凯伦、兰博基尼和保时捷。

“不做低端车,不搞大批量生产”。

市场布局方面,Karma将以美国加州为中心,然后扩展到北美和欧洲,最后才是中国市场。

周亮认为,加州是全球法律法规的制高点,如果Karma首先进攻的就是最高端市场,对标的是最严格标准。

“Karma这个产品永远是在加州生产,然后出口到中国”。

这让Karma的打法别具一格——作为一个“中资”车企,但战略和业务重心都不在中国。

周亮还指出,“造车新势力”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新势力缺乏在供应链、质量管理方面的沉淀,所以大规模生产不是他们的强项。”

能够在这波新能源汽车浪潮中取得成功,既要有传统OEM经验,同时兼具高科技创新精神,“Karma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在2021年,Karma的销量约为1000台。同期,阿斯顿·马丁的销量是6178台,兰博基尼8405台,保时捷30.2万台。

电池赛道火热,

万向123或在国内IPO

电池公司万向123,是鲁冠球造车版图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这家公司同样来自美国。

2012年,万向以2.5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破产的美国锂电池生产商A123,并将其改名为万向123。

完成这笔收购之后,万向获得了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动力电池资源。

这个时间点,距离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成立刚刚1年。

甚至跟宁德时代相比,这家锂电池公司还有客户资源优势。在破产之前,包括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巨头都是其客户。

万向1994年就在美国设立了公司,而且也跟各大车企形成了合作关系,这让万向123的前途一片光明。

在整合了国内的电池资产之后,万向123在市场上开始有了一些斩获。

2017年,万向123获得“上汽通用价值10亿美元订单”的消息引爆舆论。

2020年,万向123又获得来自大众汽车的订单,据称金额达到百亿级别。

在动力电池成为香饽饽的情况下,万向123也准备挂牌资本市场。

最新消息是,万向123有可能在国内上市,并与中金公司签订了辅导协议。

但动力电池毕竟不是造车。

对于万向来说,要完成创始人鲁冠球的夙愿,就必须在造车方面实现突破。

在Karma不国产的情况下,万向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完成造车规划。

挣钱,还是要靠中国市场

在明确了Karma的市场战略后,周亮也承认,这个模式很难赚到钱。

因为Karma定位于小众市场,同时还面临类似于兰博基尼等成熟品牌的激烈竞争。

所以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Karma给出的答案是做2B生意,即通过输出技术实现商业变现。

“我们开发新一代平台,然后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来生产”,周亮说,“这时候Karma就变成了一个平台公司”。

这个“合作伙伴”,目前能够确定的应该就是Karma的股东万向集团。

万向在杭州规划了一个“万向聚能城”,其中除了动力电池项目作为核心之外,还包括一个年产5万台的增程式电动车项目。

“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周亮称,“我们擅长新技术的整合,但不擅长大规模制造”。

所以造车并不是Karma的终点,而是要扮演开放平台角色,以输出Karma的工程资源。

基于这种战略,合作伙伴甚至还不止于万向。

“整车可以合作,零部件也可以,包括系统技术都可以合作。”

这就是Karma的2B商业模式。

这让Karma同时运行两个区别较大的战略:一是面向C端用户,也就是对标兰博基尼的超豪华品牌、产品和市场战略;二是B2B的“开放平台战略”,也就是向外部提供技术合作,以获取利润。

周亮认为,2B业务会比卖豪华车更赚钱,“可能是2C业务的2倍”。

这类似于把Karma变成一个技术和设计孵化器,并通过向其他车企输出技术来赚钱。

但无论是在北美还是中国,2C还是2B,万向造车在事实上已经边缘化。

造车梦:烧钱烧钱再烧钱,

坚持坚持再坚持

万向布局电动车产业链的时间超过20年,但在过去最关键的10年,却没能抓住中国市场的发展红利。

依靠2009年开始的电动车补贴政策,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电池巨无霸。

随着中国连续7年成为电动车第一销量大国(2021年超过352万辆),来自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占到了全球接近一半的装机量。

同样在2021年,美国的新能源车销量是62万辆,仅为中国市场的17.6%。

中国电动车渗透率的飙升,为包括电池在内的产业链企业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

蔚来、小鹏、理想等在中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累计销量均突破10万辆。

比亚迪更是成为全球电动车巨无霸,今年上半年销量超过了特斯拉。

在这个过程中,万向123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先发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万向123在杭州规划了80GWh的动力电池项目,但宁德时代去年的装机量就达到了96.7GWh。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万向123在内,已经没有任何对手能够从规模比拼角度追上宁德时代。

Karma也有变化。

2019年上海车展上,Karma计划2021年在杭州生产新车,但目前来看这一计划并未落地。

自2019年底开始,Karma经历了几波裁员。现在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Karma都很难跟特斯拉相提并论。

这意味着Karma立足加州、辐射全球的规划推进得并不顺利。

但另一方面,万向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投资颇有收获。

万向123出现在多个与新能源有关的上市公司股东名单中,包括天赐材料、腾远钴业等。

另外,万向123还投资了湖北万润新能源(正申请挂牌科创板),以及正在推进IPO的浙江帕瓦新能源和九江德福科技。

现在打开万向集团的官网,Karma汽车出现在首页醒目位置。在“产业视界”中,第一个就是新能源产业。万向还是把新能源、造车作为核心战略。

正如鲁冠球所说,万向的造车梦,就是“烧钱烧钱再烧钱,坚持坚持再坚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