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灵巧跳跃的机器狗、难辨真假的仿生机器人、形态多样的医疗机器人……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届大会以“共创共享共商共赢”为主题,将围绕先进制造、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等13个覆盖产业链上下游板块的前沿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博览会设置了创新技术展区、工业机器人展区、服务机器人展区、特种机器人展区,围绕全产业链上下游机器人技术创新成果及应用场景,集中展示机器人先进技术和产品,打造集成应用新高地。
“今年的展览共有500多件先进技术机器人产品亮相,今年展会上会有36个首发产品,创历年来大会之最。”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副总指挥梁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从产业层面看,今年推出的机器人应用除了传统生产、生活服务之外,还有农业、矿山、医疗、建筑等方面的新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人形机器人在本次大会上备受关注。“机器人+”的概念也逐渐落地明晰,在农业、制造业、物流、医疗、金融、家居等行业形成多类型的应用场景。取代机械可重复的繁重人力劳动,正成为整个机器人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人形机器人“呼声渐起”
人形机器人是此次大会的“流量明星”。此前,马斯克表示将在9月的特斯拉AI日上公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小米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人形机器人产业再度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次博览也会在序厅专设了人形机器人专区。
刚步入展厅,就能看到来自大连蒂艾斯机器人公司的仿真人形机器人邓丽君献唱《我只在乎你》,口型与歌词完美契合。展台上还有一个名为“西尔”的仿生机器人,不仅与设计它的工程师长相一模一样,还能与真人互动交流。该公司联合创始人、CEO李博阳介绍,该款EX机器人凭借全身140多个自由度,能展现出鲜活姿态和表情。未来还将继续探索EX机器人在老人陪护、企业前台、政务服务、教育科普等领域的应用落地。
人形机器人不仅长得像人,在动作设计上也越来越接近人类。隔壁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高精尖创新中心展台上,“汇童”第七代高动态仿人机器人表演了走、跑、跳等一系列精细动作。该展台负责人介绍,这种机器人在升级之后,不仅拥有多自由度的灵巧手指,手臂、腰部、头部也都增加自由度,可以实现奔跑最高速度每小时6公里,跳跃高度0.5米,跳跃距离1米。
就在北理工展台的对面,也有一台双臂机器人正在翩翩起舞。作为云端机器人创造者、制造商和运营商,达闼科技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新一代智能柔性执行器SCA2.0和云端智能双臂服务机器人M3。该展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智能柔性执行器SCA集成了“通信+计算+传感+动力”等多种功能,其标准化和规模化也同时解决了成本问题。由SCA搭建而成的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提供迎宾接待、引导讲解、群舞演绎、业务办理、养老陪伴等服务。
申银万国证券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设计是模拟人的行为,其相关产业链环节包括AI系统(大脑)、机器视觉(眼睛)、屏幕板(面部)、传感器(五官、四肢等)、执行器(四肢)等。特斯拉、小米等人形机器人的陆续发布,具有产业风向标作用,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机器替人”大趋势。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相比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更加通用,与人互动场景更加多元,有望打破工厂、商用和家用壁垒,成为继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之后新的商业入口。
达闼创始人兼CEO黄晓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继PC、手机之后,智能机器人特别是服务型机器人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三台计算机,集机器人、5G和人工智能融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超越汽车成为人类下一个伟大的工业,除了加强机器人硬件技术的研发,还要为机器人创造出端到端的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智能机器人时代的神经网络。
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5亿美元提升至2027年的173亿美元,千亿元蓝海市场未来可期。
民生证券预计,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630亿元,到2030年达到3720亿元。
“机器人+”新场景加速涌现
8月15日,科技部公布了《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首批支持建设智慧农场、智能港口、智能矿山、智能工厂、智慧家居、智能教育、自动驾驶、智能诊疗、智慧法院、智能供应等10个示范应用场景,旨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助力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届博览会也创新推出以“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展览模式,展示了机器人在制造、医疗、建筑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共计130多家企业的500余件产品参展。
在“机器人+农业”专区,展示了大田作业、林果采摘、畜禽养殖以及设施农业作业等多种功能的机器人,可以利用多种传感器对农作物和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分析,实现高速实时传输数据,无缝驱动机械臂可广泛应用于解决蔬果采摘、除草、收获等多种需求。
在“机器人+医疗”专区,一批最新的医疗机器人登台亮相。直观复兴、元化智能、天智航等品牌的医疗机器人为观众展示了机械臂完成手术的过程。只需在患者皮肤上打开一个小切口,医生就可以通过3D电子内窥镜和两条机械臂进行微创手术,规避轻微颤动导致的损伤,还可以代替医生完成血管介入手术,让介入手术的医生远离射线的威胁。
此外,核酸检测的相关机器人应用也明显增多。清华大学、无锡百泰克生物技术公司、清春富智(苏州)高新技术公司联合推出了全自动快速核酸采集检测一体机;新松机器人推出了多可便民核酸采样亭;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也推出了智能咽拭子采集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创新发展、升级换代的重要机遇期。”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8月19日召开的主论坛上表示,在市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带动、政策引导支持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机器人已在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中广泛应用。随着行业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挖掘,机器人领域也涌现出⼀批独具特色、突破传统作业边界的新产品。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台,比上一年增长68%;服务机器人产量921.4万台,比上一年增长47%。2021年机器人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也达到了101家,涵盖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各类企业。
辛国斌表示,接下来,将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国内外机构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积极建设机器人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场景资源。同时,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加强机器人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开展机器人伦理道德及法律规范研究,建立标准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促进政策法规、质量标准、检验认证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