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呷哺呷哺与海底捞显示出高度一致的业绩表现。
呷哺呷哺、海底捞两大火锅巨头正艰难求变。近日,呷哺呷哺与海底捞相继发布了上半年亏损业绩,翻台率、人均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呷哺呷哺亏损2.78亿元,同比扩大459.95%;海底捞净亏损为2.67亿元,盈转亏。呷哺呷哺与海底捞方面均表示疫情封控暂停堂食,对业绩造成一定影响。虽然两家头部品牌均布局了外卖渠道,但规模有限。谢谢锅创始人张振纬对记者表示,对于火锅消费而言,外卖与堂食消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餐场景。“一开始火锅外卖,大多的品牌都是尝试把堂食的体验,整体打包带到消费者的家中,但这样的消费频次较低,且年轻消费族群住所大多空间有限。”这一局限性也导致呷哺呷哺、海底捞无法通过外卖业务弥补门店暂停营业带来的损失。关店求生,头部火锅品牌陷入业绩困境今年上半年,呷哺呷哺与海底捞显示出高度一致的业绩表现。根据最新财报显示,呷哺呷哺集团旗下呷哺呷哺餐厅的销售额由2021年上半年18.67亿元减少43.1%至2022年同期的10.64亿元;凑凑餐厅的销售额由2021年上半年的11.27亿元减少9.1%至2022年同期的10.24亿元。呷哺呷哺的翻台率由2021年上半年的2.3倍下降至2022年同期的1.9倍,湊湊的翻台率则由2021年的2.6倍下降至1.9倍。呷哺呷哺集团门店结构调整也在同步进行。上半年,其新开21家门店,其中呷哺呷哺6家、湊湊15家。同时,上半年关闭37家呷哺呷哺餐厅。截至2022年6月底,呷哺集团共经营1008家餐厅,其中呷哺呷哺810家、湊湊198家。此前,呷哺呷哺曾宣布2022年计划新增156家餐厅,但上半年开店数量仅为21家,距离这一目标仍有一定距离。受关店等因素影响,呷哺呷哺人力成本大幅下降。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呷哺的员工人数为25355人,而去年同期为30087人,1年内减少近5千人。员工成本也从去年的9.267亿元降至7.541亿元,同比下降18.6%。与之相似,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整体翻台率为2.9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0次/天,累计接待顾客人数1.45亿人次。顾客人均消费2022年当期为109.1元,而2021年同期为107.3元。报告期内,海底捞新开业18家餐厅,因“啄木鸟计划”关停26家餐厅。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底捞全球共有1435家海底捞餐厅。而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捞门店数量为1597家,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新开129家门店及关闭291家门店,即净减少162家门店。7月份开始,呷哺呷哺、海底捞客流出现明显恢复。据呷哺呷哺介绍,7月份营收比上半年平均水平上涨42%。海底捞CEO杨利娟表示,从2022年6月份开始,疫情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持续减轻,公司从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上,都适应了消费环境特性的深度变革。中金公司研报指出,暑期旺季海底捞翻台率进一步提升,7月整体翻台率同比恢复约115%。出海业务能否拯救呷哺呷哺、海底捞?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呷哺呷哺与海底捞都抛出了关店计划,但海底捞方面表示有意重开相关店铺。“随着外部疫情的逐渐好转及内部‘啄木鸟计划’取得一定成效,集团计划择机启动‘硬骨头’门店计划,目前在考虑重新启动开业可能性的门店为2021年‘啄木鸟计划’下关停的部分门店。”但海底捞并未透露具体重开门店的规模,仅表示,管理层会在未来持续重新评估这些关停门店的选址、物业条件、人员配置、经营面积、经营提升潜力等因素,循序渐进地选择符合重新开业条件的门店。呷哺呷哺方面也透露了开店计划,下半年将加速完成扩张计划,计划新增门店100家左右。同时,受疫情影响,海底捞与呷哺呷哺都有意将目光转向出海。年初,呷哺集团曾表示“出海”进程将加快,布局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目前,为支持“南下”发展战略,呷哺集团京沪双总部管理模式已启动。但从目前来看,呷哺呷哺的出海进程慢于海底捞。今年7月,海底捞公告显示,其计划分拆海外业务在港交所主板单独上市。7月13日,特海国际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公告显示,2019-2021财年,特海国际营收以年复合增长率15.8%增长至3.12亿美元,同时餐厅数量从38家增长至64家。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特海国际在11个国家经营了97家餐厅,其中大多数57家在东南亚。同时,特海国际净亏损从3300万美元扩大到151亿美元;翻台率从2019财年的4.1倍下降到2021财年的2.1倍,在2022年一季度回升到2.7倍。招商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虽然海底捞不会集资,但考虑到特海正在亏损,在特海实现盈利之前,分拆特海应该会在短期内增厚海底捞的利润。“目前来看,海外疫情趋于稳定,此时发展海外业务有利于餐饮品牌增厚业绩。虽然国内餐饮市场进入有序恢复,但呷哺呷哺、海底捞仍面临新兴火锅品牌竞争、与消费意愿下降的挑战,短期内业绩压力仍存。”王东明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