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片盐碱地曾经颗粒无收,自从种植了海水稻,一亩地的最高产量可达到1000斤以上,海水稻让荒地变成了良田!”金秋时节,稻谷飘香,走进广东省阳江市海陵试验区,一人高的海水稻新品种“海红香稻11号”粒多饱满,长势喜人,金灿灿的海水稻进入了成熟收割期,预计今年的亩产平均可达350公斤。
守护“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设,我国对于粮食生产和盐碱地利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向盐碱地要粮要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这也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投入到海水稻的系统培育研发中。
凝聚汗水育良种
“海水稻是耐盐碱性水稻的一个俗称,事实上,它既不种在海里,也不用海水浇灌。”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下称海南农科院)研究员唐清杰介绍,耐盐碱水稻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我国盐碱地约占世界盐渍土总面积的10%(约15亿亩),其中2.8亿亩盐碱地可以被开发利用,能够用来种植的盐碱地有2亿多亩。在这些盐碱地种植水稻,可增产数百亿公斤粮食,多养活约2亿人。此外,海水稻的根深约30厘米至40厘米,可以稳固沙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2012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组建研发团队开始了耐盐碱水稻的选育研究工作。2017年,袁隆平院士提出“改造一亿亩盐碱地”的目标,并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我国首个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而海南农科院便是其中参与单位。目前,在农作物的栽培领域,海南农科院已提交30余件相关专利申请,用创新技术深耕每一寸土地,推进粮食绿色高效生产。
“海南省约有200万亩的盐渍化土地,其中,宜种植稻田的盐渍地占30%,面积约60万亩。”唐清杰介绍,受制于土地资源有限,海南省粮食自给不足,是典型的粮食输入省份。近期,海南省提出耕地垦拓计划,计划新增13万亩耕地,而种植海水稻或者耐盐水稻品种是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稻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它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比普通水稻的生存能力更强,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海水稻的种植在国内外普遍存在着耐盐基因改良困难、难以选育出兼具高产和强抗逆性的优良个体等问题。”唐清杰表示,面临难题,海南农科院成立了耐盐水稻研发团队,对海水稻种植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值得庆幸的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海南省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海水稻的试验研究。团队利用基因测试技术,观察各个品种的水稻在盐碱环境下的生长状态,筛掉不利于盐碱环境生长的品种,选取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品种作为母本,将其与优良耐盐水稻材料杂交,使得水稻的耐盐基因更加突出;再将杂种一代水稻与耐盐水稻材料回交1至2次,让耐盐碱的水稻基因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如此一来,海水稻的耐盐性、产量、抗性等性状均得到了优化改良。
科研创新注定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海水稻的选种到大规模种植实验,历经数年的埋头苦干,海南农科院成功培育出海水稻品种——“特优458”。2021年,在国家耐盐水稻华南沿海籼稻区试中,“特优458”平均亩产达到355.8公斤,亩产值超过传统海水稻“海稻86”。此外,“特优458”的综合耐盐级别与增产量较同类海水稻品种相比,均具备领先优势。
不忘初心固粮仓
“海水稻的质量标准不一,会阻碍耐盐水稻的推广。”唐清杰介绍,自然环境中的盐碱地带环境更为复杂,因此,试验基底中生机勃勃的海水稻,不一定能适应真正的盐碱地区。为了让老百姓都能种好海水稻,研发团队将目标瞄向了田间地头,探索出了一套海水稻的种植技巧。“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综合防治。”唐清杰建议,在盐碱地或者普通的土地中,应本着“多排少补”的原则进行排灌,为海水稻高产提供必要的条件。海水稻的另一特性为喜欢肥料,添加肥料与浇水一同进行,可防止肥料的浓度过高,导致烧苗死苗。此外,种植户应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配套,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严禁施用髙毒高残留农药。
优良的品种搭配科学的种植,截至目前,海水稻已在辽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等地的盐碱地区实现种植,种植总面积约为10万亩。以此为基础,种植户在稻田养虾、青蟹、禾虫、鱼,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农副产品达到安全环保、健康绿色食品标准要求,每亩增收超过3000元,辐射带动农户增产增收,确保粮食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海水稻产业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海水稻的衍生产品也不断涌现。以海水稻为原材料的米酒、化妆品、调味品等产品超过60余种。唐清杰表示,下一步,海南农科院将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的海水稻新品种,集成配套种植技术,示范并扩大海南省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助力我国的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让盐碱地里飘出阵阵稻花香。(叶云彤)
(编辑: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