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微课堂细述龙眼和荔枝如何杂交
在科普微课堂环节中,众多“硬核”科普轮番上演:广东省脐血库专家带市民见证《神奇的液氮鱼复活》“奇迹”。华南农业大学刘成明教授带来《我和脆蜜的故事》,为市民讲述世界上第一个龙眼和荔枝杂交的新品种“脆蜜”的前世今生。刘成明说,龙眼果实小,可食率低,坐果率高;而荔枝果实大,可食率高,坐果率低。育种的目标即通过远缘杂交培育属间杂交新品种,令其具备熟期错开、抗逆性强、果实大、品质优的特点。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主会场的舞台上,身穿香云纱服装、汉服的模特优雅登场,向市民展示千年以前的服装“潮流”。该环节通过走秀,配以科普讲解,用新方式“说非遗”,让市民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现场还设有文明印记区。广东民族服饰艺术博物馆、传统服装与现代服装创意科普基地带领市民感受传统服饰、传统手工技艺之美。时尚数字化服装展示,带领市民感受科技赋能给服装产业带来的创新性改变和创意性设计。现场有展商带来灰塑展品,还有展方带来手工发箍制作体验。
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于今年6月22日首航。纪录片《梦起深蓝》拍摄记录了航行真实画面、点滴感人故事,在主会场活动中首发,向大众传达“中山大学号”培养卓越海洋科学人才、打造高水平海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积极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理念。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教授于卫东说:“小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我想,海洋应该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一部分。”
新快报记者刚走到湾区前沿区,就被一个机器人拦住了去路。机器人看起来有些笨拙,操作员在手柄上灵活操纵一通,机器的4个轮子便开始匀速前进,机器上的喷头随之转向,朝外喷出细密的水雾。孩子们似乎对这个“大块头”很感兴趣,停下来围着机器人看。
操作机器人的是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邬先生。据他介绍,正在操作的是“自主移动精准喷雾机器人系统”。它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项目成果之一。该系统主要包括了轮式移动底盘、核心导航控制器、喷雾机构、多种传感器四大模块,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室外植株、花圃、草丛的识别、喷雾作业规划、行人监测、避障等。
邬先生提到,这种机器人可替代人工进行城市虫害防治、防疫消杀、农林植保等工作,“不仅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还能减少喷雾药量和环境污染,在疫情期间起到了重要的‘防疫消杀’作用”。
温馨提示
分会场活动
将持续至9月21日
除了设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主会场,科普日还在全市各地设置分会场。各分会场科普日活动将持续到9月21日。其间,广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学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187家单位和机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218场次。组织广州地区符合开放条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各级科普基地、广州科普游项目承担单位、各成员单位和各区所属科普资源单位共97家,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市11个区同步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
此外,分会场还举行“云上科普日”活动,直播主会场活动、开展“线上云打卡”活动、举办“云游GO科学”线上科普游等多场活动,打造融媒体科普大舞台,预计全市线上线下约400万人畅享科普盛宴。
院士赋诗寄语科普工作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常年关心支持广州科普事业,在广州市全国科普日当天赋诗寄语。刘焕彬说:“二十余年来积极参加各种科普活动,今天受聘为‘广州市科学传播大使’,老可发余热,续做科普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