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未成年人:2023红星“两会三人评”②丨网络游戏,该不该向未成年人“叫停”?

时间:2023-03-06 18:46:14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2023红星“两会三人评”②丨网络游戏,该不该向未成年人“叫停”?,希望以下2023红星“两会三人评”②丨网络游戏,该不该向未成年人“叫停”?的内容对您有用。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近日表示,建议国家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并将此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一建议引发网友热议。

治理未成年人网瘾,强化立法支撑,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有无完全禁止网络游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防沉迷”系统有漏洞未完全体现初衷,本质问题是什么?今日2023红星“两会三人评”,探讨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叫停”话题。

↑资料图据IC Photo↑资料图据IC Photo

治未成年人网瘾,法律不能缺位

□阳晨(法律学者)

李燕代表建言的背景,是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根据有关研究报告,62.5%的未成年人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约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小时,其中8%超过15小时……伴随而来的,是孩子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心理疾患滋生等问题。

法律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对于未成年人网游成瘾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途径加以规制。从国外的情况看,大都采取了限制性措施。比如,澳大利亚发布《出版物、电影和电子游戏分级法案》,出台视频游戏分级计划,将网游纳入监管分级;德国打造手机游戏预警系统,由“网络巡警”进行24小时监控;日本、韩国等国也纷纷立法规范网络游戏,保护未成年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对网络游戏以“限”为主。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等。

当然,客观而言,立法初衷是好,但在执行层面仍存薄弱环节。比如,法律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登陆实名、时间、时长进行限制,但现实中不少未成年人盗用成人身份登入账户。又比如,防止网络游戏成瘾、沉迷,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但一些父母对子女关注度不够,孩子转而向网络游戏寻求慰藉……这也是个提醒,法律除了对网络平台加以限制,推动更新技术手段,还需压实家校责任,形成共同治理未成年人网瘾的合力。

治未成年人网瘾,法律责无旁贷。立法为网络游戏“加把锁”,推动全社会强化教育监督,有助于减轻网瘾“顽症”对社会和家庭的困扰。

治理未成年人“网游”成瘾,不能光靠“堵”

□土土绒(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游戏本来只是一个中性的名词,但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像个贬义词了。特别是网络游戏,许多人一提起简直就恨得咬牙切齿。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只要涉及孩子的事,大家就格外重视。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但是,事情吊诡的另一面是,本应最厌恶游戏的家长们,却有不少人给孩子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帮他们绕开实名认证的门槛,顺利地玩上游戏。

所以,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完全禁止得了吗?这项禁令如何落实?归根结底,对于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权,掌握在每一个用户手上。无论是借用家人身份登录游戏,还是租用游戏账号,绕过监管的办法总是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杜绝。

此外,越是细致的监管,耗费的管理成本越大。而成本与收益之间是否成正比,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网游。图据视觉中国↑网游。图据视觉中国

那么,不妨再考虑第二个问题:真的需要一禁了之吗?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将与互联网相伴终生。而这一代未成年人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在网上听儿歌、读绘本,自然而然地用熟了网络,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网络游戏。这种成长过程,与过去的任何一代人都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将他们拉回到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世界,那就必须在当下的环境里去理解他们的人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人为地把未成年人和网络游戏切割开,恐怕既不现实,也有刻舟求剑之嫌。事实上,游戏并不总是与“玩物丧志”相连。这些年来,网络游戏发展得非常迅速,在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的同时,也打造出许多质量高、口碑好的游戏精品。有人把游戏称之为“第九艺术”,正是因为游戏也可以容纳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色彩。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就该对网游放任自流,而是说“堵不如疏”。人性是有弱点的,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不足,自律性较弱,在面对游戏这样的诱惑时,不可能完全管住自己。这不是哪一个孩子的问题,而是普遍的共性问题。这时,就特别需要家长发挥甄别、监督的作用,需要学校进行引导、教育,用更多“柔软”而细致的手段将孩子带上正途。

孩子的成长就是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过程,遇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才能慢慢成熟起来,真正“长大”。一禁了之看似“一了百了”,但我们能为他们永远营造一个“纯净”的空间吗?终有一天,他们需要独自面对网络游戏。难道只要过了18岁,人体就能自然“长出”对游戏的“免疫力”吗?

“防沉迷”呈乱象,本质还是监管问题

□毕舸(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燕代表提出“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网游”,确实也在于当前某些网游服务平台对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的日常管理不到位。

比如,有的对于未成年人的身份认证程序过于简单,仅需身份证号码填写及验证即可完成;部分游戏可通过手机绑定的微信、QQ或其他第三方平台账户登录,如果未成年人用家长的账号登录游戏,游戏平台将无法识别;此外,在电商、社交平台上,有人兜售成年人身份证信息出租、“实名认证游戏账号”的出售或出租服务,有人提供游戏代充值服务,试图绕开“防沉迷”系统。

网游服务平台对于未成年人“防沉迷”管理存在漏洞,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未成年人网游用户数量庞大,成为平台发展的重要增量。

事实上,在技术层面,诸多漏洞并非没有应对手段,比如,在未成年人身份认证上,可试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交叉验证手段,减少单一身份证信息认证存在的管理漏洞;对于未成年人网游账户的资金使用,可安装监控软件,方便家长同步掌握孩子网游账户资金状况,从而及时干预。

更重要的,有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对于网游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尽快整改,并建立红黄牌管理模式,对于严重不作为平台依法依规严处。唯其如此,网游服务平台才能够从技术、管理精细化等多方面压实平台责任,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树立有效的“防火墙”。

此外,针对未成年人网游服务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有关部门应密切监控并及时研究,通过细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常态化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等手段,以更加到位的协管共治,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良好的网游服务环境。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