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字数:2513,阅读时长大约4.5分钟
导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建国院士等人的论文称,所有传染病中,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最高。
作者 | 第一财经马晓华
春运在即,返乡人员需持7日核酸报告的要求,让一部分人开始排队做核酸检测,一部分人则默默地退掉了回家的机票车票。
近期,我国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暴露出农村地区防控意识松懈、防控能力薄弱、防控难度大等问题,特别是春节期间农村地区返乡人员增多,聚集性活动频繁,将加大疫情传播的风险。
为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提出“加强返乡人员管理”,要求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早期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患者、传染源等问题,是控制疫情的关键。如措施及时,则能在不实施严格交通管制的情况下,有效控制疫情,保障经济发展。坚持大规模乃至全员检测的策略,这仍然是目前阶段最经济的防控策略。
不过,新冠疫情的防控,仍然不能过度依赖一纸核酸检测报告。在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下,非医学手段防控以及个人防护更重要。
1月20日,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一处核酸检测点,医护人员为一名小朋友进行核酸采样。新华社图。
一次核酸检测穿透不了窗口期
从河北石家庄市近期的确诊病例中可以发现,一次核酸检测承担不了找出全部感染者的重任。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石家庄市自1月15日~21日确诊的222例病例中,一次核酸检测就发现阳性的比例占14.4%(32个病例),其余190个确诊病例的核酸检测次数为2~10次,最为常见的是3~4次。尤其是1月20日确诊的一病例,第10次核酸检测后确诊。核酸检测从1月3日持续到1月20日,时间跨度长达17天。
对于一次核酸检测不能发现感染者的现象,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认为这是新冠病毒的“窗口期”。在1月13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冯子健介绍称,近期新增的确诊病例在第一轮核酸检测时没有被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当时刚刚感染,还处在检测诊断“窗口期”,所以在后续核酸检测时才能被发现。
所谓窗口期,是指此阶段新冠病毒载量相对较低,不易被检测出来。
从暴露(感染病毒)到发现核酸阳性或者出现新冠肺炎症状,潜伏期的哪个阶段具有传染性?
2020年6月19日,在《流行病学与感染》上刊发了一篇论文“新冠肺炎潜伏期和传染间隔的估计:中国湖北178例病例和131个传播链的分析”(Estimation of incubation period and serial interval of COVID-19: analysis of 178 cases and 131 transmission chain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论文称,在研究了2020年1月20日到2月29日湖北省十堰市的178例有明确暴露期和症状出现日期的病例, 以及152对(233人)具有明确感染者-被感染者关系的病例后,研究者发现,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5.4天,中位传染间隔为4.6天。
从石家庄病例的情况来看,从暴露到核酸阳性的时间多在8~16天。从轨迹可推断,从暴露到具有传染性的时间在3~5天。
无症状将成为2021传播主力
新冠病毒的隐性传播过程,远不是一次核酸检测报告就能水落石出。这种无症状感染者的隐性传播,给2021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建国院士等发表的一篇论文称,所有传染病中,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最高。文献报道,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为4%~96%。希腊一项研究发现,在783名回国人员中,97.5%为无症状感染者。我国新疆喀什地区疫情初期,所有新冠病毒阳性者全部是无症状感染者。MERS和SARS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为30%~40%。
论文称,在临床诊断前数天,新冠肺炎患者鼻咽拭子病毒载量即可达到峰值。新冠肺炎患者在无症状期很可能大量排泄病毒并进行隐匿传播。因此,无症状感染者的隐匿传播可能是疫情蔓延扩散的主要因素。
这篇名为《2020~2021年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趋势分析与应对》的论文,发表在新近一期的《疾病监测》杂志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管理处杨孝坤等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传染性研究进展 ”指出,与SARS不同,新冠病毒感染者从开始发病到医疗机构就诊被准确诊断,一般需要数天甚至更长时间,这表明在新冠病例被发现并采取隔离措施之前,引起续发病例的概率较高。这种传染期特征的差异,一定程度解释了新冠的传播阻断比SARS更难,防控难度更大。
根据当前新冠病毒传播的特征,徐建国等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20日),使用传染病传播数据建模,预测2021年3月初全球确诊病例数可达1.1亿~1.7亿,病死数可达220.0万~510.0万。
如何最大化控制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能量?
目前国内新冠疫情存在多种传播链,包括人传人、人传物、物传人。徐建国等人的研究发现,以2020年4~10月的数据为基础,模型预测我国2020年11月后每万名入境人员中,可有20~40例新冠病毒阳性者出现。此外,境外物品的传播同样存在。
根据对新冠病毒已知的特征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在室温条件下,在气溶胶中可存活16小时;在不锈钢、塑料、纸板、铜表面分别可存活48、72、24、4小时;在4 ℃条件下可存活>14 天;在22 ℃条件下可存活7 天。在相对湿度约65%、室温(22 ℃)条件下,不锈钢、塑料、口罩等表面3~7 天后病毒仍具有感染性。在布料、玻璃、塑料等表面的存活时间比流感病毒、sars长,分别为48、96、72 小时。在冷冻食品、冷链环境中存活力高。附着在三文鱼上的新冠病毒在4 ℃条件下可存活8 天。
根据已知的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有效的进行自我防护以及拉长社交距离,也是阻断感染和传播的有效措施。
所以,徐建国等认为,需要强化行之有效的外来疫情狙击和防止隐匿感染的公共卫生措施。继续执行海关、口岸等针对外来入境人员的系列防控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加强进口冷冻海鲜、肉类等食品污染新冠病毒以及其他病毒的监测和溯源。进一步宣传鼓励开展以戴口罩、勤洗手、保距离、常开窗、少聚会为主要内容的新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加强新冠病毒防控科普教育和疾病防控知识宣传。尽早发现无症状感染者,阻断隐匿传播,这些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