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安就是最好的团圆”:一位“洋女婿”的别样中国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德华夫妻俩与远在英国的亲人视频连线。本报记者刘润芝摄
包饺子、蒸馒头、做吊钱、DIY新年贺卡……居住在天津市红桥区的爱德华和妻子儿女“全家总动员”,为过好中国的牛年春节忙得是不亦乐乎。客厅一隅的照片墙上,一张张笑容满面的照片,记录着爱德华一家的幸福瞬间。
今年45岁的爱德华来自英国,现在是天津惠灵顿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爱德华从小喜欢武术、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充满了向往。2008年,他如愿踏上了中国天津的土地,并被这座中西文化交织的城市深深地吸引。
之后,爱德华在这里邂逅了爱情,结识了一位美丽的本地姑娘郭倩玉,并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成了不折不扣的中国女婿。用爱德华母亲的话说,人生好似一张拼图,他终于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到了“最后一块拼图”。
因为妻子怀孕生产和疫情的缘故,爱德华已经三年没回英国了,本打算今年春节假期回去,让父母看看已经2岁却还未见过面的孙女。可夫妻俩再三思量,最终决定留在天津过新年。
“全球的疫情形势还很严峻,中国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防控成果,我们需要珍惜当下的一切,非必要不出远门,留在中国过节,并且要过得更有意义。”爱德华感慨地说。
做中西合璧的“年夜饭”是这个家庭的传统。在妻子的指导下,孩子们跟着妈妈学蒸馒头、包饺子。爱德华也手把手教孩子们做英国的“饺子”,将面团擀成圆盘形状,放上牛肉馅,像包饺子一样将边缘压实。很快,热气腾腾的馒头、中西式的饺子就端上了桌。
不仅如此,爱德华一家人还围坐在一起,将各种图案从废旧纸张上裁剪下来,贴在红色卡片上,再用手写的“迷你版”福字春联点缀,制作出了精致的新年贺卡。
在中国有了小家庭后,爱德华更加思念和牵挂远在英国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小小的屏幕感受到中国浓浓的年味,一起分享此刻的幸福。
“爸爸妈妈,这是我们刚做的春节大餐,那边是新年贺卡,我们过得特别开心,你们在英国多保重身体。”爱德华通过视频见到父母的那一刻,眼神发亮,兴奋地和妻子孩子一起展示着他们的节日成果。
2岁的女儿珏荧奶声奶气地向两位老人打着招呼,8岁的儿子云龙则展示着他刚培育开花的水仙花……两位异国老人在屏幕的另一端笑开了花。
尽管远隔千山万水,一家人在“线上”诉说着对彼此的思念,享受着团圆的时刻。看着眼前的丈夫和屏幕上开心的老人,妻子郭倩玉心里得到了一丝宽慰。
“前几天爱德华对我说,拉上窗帘,可以幻想窗外就是英国,英国的亲人都在他的心里,我知道他是想英国的家了。”郭倩玉说着说着红了眼眶,“因为疫情不得不分隔两地,但我们一家能以这样的方式团圆,也是一种幸福。”
想家的时候,爱德华经常去海河边散步,静静地欣赏两岸颇具欧式风情的建筑。“天津海河两岸的风景很美,很多西式风格的建筑会让我想到我的家乡。有时候,我仿佛‘穿越’回了英国,心里很亲切也很温暖。”
爱德华在视频时对父母说:“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很好,这给了我们很多期待和信心,如果全球每个人都为防疫作一点贡献,疫情的阴霾终究会散去,我们一家也能尽早团圆。”
屏幕另一端,爱德华的父母频频点头,并为中国科学高效的防疫措施点赞:“在疫情防控中,中国给世界树立了榜样。疫情初期,我天天询问你们买食物、药品方不方便。后来,疫情在中国很快得到控制。现在看到你们在中国过得开心幸福,我们就放心了。”
不仅是爱德华一家,“就地过年”也成为很多在华外国朋友的选择。在天津惠灵顿学校,60位来自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外籍教师全部留津过年,95%的外籍学生也加入其中。
为了让这些留在中国的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年的独特魅力,学校特地举办了中国文化知识竞赛、中国传统服饰日、学做中国传统面食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让留津过年的师生们学习中国的春节文化,体验传统的春节习俗。
“我们一家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现场很热闹,也很有趣。我家从不缺口罩等防疫物资,大多都是学校配备的。在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积极进展后,学校工会还组织在校教师,从中国购买口罩等物资,发往英国、塞尔维亚、新西兰、肯尼亚等国家,帮助海外的职工家属抗疫。”爱德华感激地说。
如今,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中国疫苗也正陆续运往海外,助力全球团结抗疫,中国的努力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爱德华和他的同事们说:“如果学校组织打疫苗,我们一定积极配合参与。中国研制出的疫苗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给我们每个小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安稳,这让我们坚信,疫情早晚有被控制住的一天。”
爱德华已经在中国度过了13个春节,在他的心里,中国早已是第二故乡。“中国的农历牛年,我希望所有人都有像牛一样的冲劲儿,把去年积蓄的能量全部带到今年。平安就是最好的团圆,期待疫情阴霾早日散去,未来会更好!”爱德华满怀希望。(王明浩、邵香云、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