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后的幸福味道 来源:新华网
脱贫后的幸福味道
新华社兰州2月14日电(记者马希平)过年前后,肉吃得多,元古堆村百合种植大户曾玉成这几天馋起了曾经苦日子里常吃的洋芋。他从堆满家什的厢房找出捣洋芋的石臼,打算好好做上一碗洋芋搅团,解解肚子里的油腻。
渭河发源地向西约30公里,一山又一山的沟壑间,“二阴地”填满山坡。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海拔2400多米,昼夜温差大,不缺水和物产,但曾无“路”可走。
“三点开始吗?来了!”挂断了村主任的电话,老曾把捣槌和石臼递给妻子,蹿上红色电动小三轮,一溜烟消失在家门口的水泥路尽头。老曾家的车库里,整齐排着电动三轮车、农用三轮车、“气死牛”(旋耕机)、摩托车、手扶拖拉机,还有2020年从省城新买的白色轿车。
下午三点,蓝天把村子映衬得格外干净。大喇叭一响,点燃了冬日里这个宁静的村子,村民们从家里涌向广场,元古堆村一年一度的分红大会开始了。
“老曾,你今年光忙着你的40亩百合,也没给羊肚菌产业基地下苦,人家还给你分了600元,美啊!”村主任点出六张百元人民币,装进红包交给老曾。
老曾偷着乐,但他来不及逗留。“感谢感谢,过年来家里喝酒!”他把分红款揣进兜里,开着电动小三轮穿过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新式房屋,斜阳把老曾的笑容烙在柏油路上。他要赶紧回家,那碗粘柔软糯的洋芋搅团在等他。
“老婆子,今年卖百合的六万块钱你存好,过完年再买些山羊,咱们试着搞搞养殖。”老曾从妻子陈金娥手里接过装着搅团的新瓷碗说:“多放些辣子!”
“这几年油路修到家门口,人家商贩才愿意上门来收百合,现在有钱了也要稳妥点,要不咱们还是先攒着,啥时候把房子再装修一下。”陈金娥提起油壶,给老曾的搅团浇上当地特产的胡麻油。
“危房改造没几年,房子安全干净又暖和。钱还是要留着‘挖光阴’(方言,赚钱的意思)。”老曾用筷子从油亮金黄的搅团上夹下一块送进孙女的嘴里。
“下雨时候三条板,晴天时候三条轨。药材再好拉不走,开着三轮卷旱烟。”看着孙女的小嘴吧唧着,老曾咂咂嘴,回忆起2013年前村里的路。
元古堆以前是有名的“烂泥沟”,雨天背着三条木板给三轮车拼路,一截一截往前挪;晴天三轮车沿着泥轨溜下山,根本不用方向盘。
元古堆村的耕地多属于“二阴地”,阴湿、阴冷的条件适合种植百合、中药材,但地里收成运不出去,村民只能苦笑着坐在三轮车上卷旱烟抽。而如今,“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到哪都是‘路路通’。”
“穷人的年,洋芋就盐。”老曾放下碗,洋芋搅团的油辣甜香还在舌尖缠绕。他不由感叹了一句:“现在的年,那时候不敢想啊。”
临近年关,老曾早早地给家里买了一头猪、三只鸡,妻子和女儿炸了整整六脸盆油馍馍。十几公里外镇子的集市上热闹非凡,吃完搅团,老曾摸着兜里的分红款,又瞄了眼停在院子里的新私家车,“再增补点年货”的念头像小猫一样挠人。他让女婿发动车子,把孙女放进后座,不顾妻子“有钱烧得慌”的唠叨,一脚油门消失在村头。
“草莓多少钱一斤?我给尕孙女买点。”面对昔日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年货,如今的老曾掏钱非常痛快。“再给我称十斤大板瓜子,家里来人多!”
“脱贫幸逢新时代,致富要靠好政策。”老曾家门贴上一副红得像火的对联。元古堆村鞭炮声响,主妇们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山风带着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
“火腿馅饺子、炸带鱼、臊子面、油馍馍、清蒸鱼、卤肉烩菜……吃饭喽!”老曾的家里,暖黄的灯光映着一桌琳琅满目的美食。山梁上,每盏亮灯的窗里,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祖祖辈辈梦想的幸福年,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