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编者按:本文来自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作者|Ray先森
题图|摄图网
“知识的最大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
这句话出自美国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之口,这句话在职场中也有另一层解释:
一些人常常自持甚高自以为是,但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压根什么都不懂,还在随意干涉和指点别人的方方面面。
简单点说就是,过度自信偏差。
而恰恰是这一点,足以让自己的认知缺点暴露殆尽。以下,Enjoy:
01
越无知的人
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
在英国老牌职场剧《办公室》中,瑞奇·热维斯扮演一位叫大卫的职场人,这个大卫常常翻着白眼肆意在职场中大谈族裔、性别等敏感话题,惹得身边的同事对他又反感又讨厌。
实际上,他不过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那些人的翻版而已,无非是有些夸张而已。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这种人:
他们认为自己头脑敏捷、办事高效,实际上愚昧无知、笨手笨脚,还常常喜欢对别人的生活和工作指指点点。
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1999年,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及其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合作发表一篇论文,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邓宁-克鲁格效应。
在这个效应中,你可以看到的是:
平庸的人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平庸之处,也可以说,他们没办法认识到这一点。
就好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然而然也就常常陷入单一的认知里不以为然。
邓宁-克鲁格效应图 图片来源:网络从上图可以看到的是,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而陷入某种绝望。
但大多数人会随着能力水平越低而越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致于人人都觉得自己非常自信非常聪明。
其实在今天的职场社交和工作中,这种盲目自信和自信偏差的情形真的是随处可见:
明明什么都不懂,还冒充外行人指挥内行人;
常常自以为是,感觉所有人都不如自己聪明;
不知道自己是错的,却常常坚持把错的当对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止一种,其中之一就是“自负”,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承认自己不聪明,就像安徒生笔下的人,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看不到皇帝的新装,于是一次次闹剧就这样上演着。
对于这类人,邓宁也曾给过对此作出如下评价:
所谓无知并非脑袋真的空空如也,而是塞满了各种无关或错误的生活经验、理论、事实、本能、规划、算法、启示、暗示或预感。很遗憾,它们貌似是实用和准确的知识,其实却不然。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些道理小朋友都能理解,而大人们常常却无法接受。
不过是因为大人脑子的想法太多了,根本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正确。
既然如此,只相信自己觉得对的那一个就成了主流选择。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说:
当你意识到自己是错了,你还有机会遇见对的。
但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是对的,你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之中。
02
为什么总有人
觉得自己无比正确?
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人为了诬陷六子,故意说对方吃了两碗凉粉却只给了一碗粉的钱。
六子百口莫辩,无论说什么众人就是不信,无奈之下,只好破腹取粉,结果自己枉送了性命。
这个故事虽然夸张了一点,但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就是很多常常为了证明自己的一面之词而胡说八道,甚至振振有词。
记得有一回,在公司里穿了一套西服上班,其实是刚刚入职的时候,为了显示正式感和对公司企业文化的尊重。
结果,我的上级领导看着我说了一句:穿西服的都是傻X。
说完这句话之后,现场只留下一脸蒙圈的我和周围满脸尴尬的同事。
其实职场人都明白,穿西服本身就是一种职场传统,即便不喜欢也不至于开口骂人吧?
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之处: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自己就无比正确?
有时候,我们会凭借现有的知识和范例体系去试图了解整个世界,拼凑各种信息来证实自己的各种想法,根据自己创造的理论来揭示那些模棱两可的经历,经过主观臆断的强化后,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我们无比正确。
倘若有人胆敢反对或者鼓吹别的意见,我们就会对他们怀有戒心,甚至是敌意。
很多人其实不过是自己观念和偏见的奴隶。
人们对于外部信息的筛选,很容易受到自己先验信念的影响,会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和增强自身固有观念的各种证据,对否定性的证据视而不见,有时候甚至会为了证实自己的观念人为地扭曲信息,以强化自己观念的“正确”,满足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就像上文那个领导一样,自己觉得穿西装不好,看到谁穿西装都想着要diss一句,无非是想找个说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已,你要真和对方正面硬刚,他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顶多是举出什么“买保险、发传单的都是穿西服的”之类的过时论点。
其实,对于这类人的认知缺点,邓宁-克鲁格效应早就提过相应的说明和解释: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就处在认知曲线的不同阶段。你在某些领域可能是专家,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表现出色,但在剩下的领域,你可能在最弱的那群人中。
如果不能承认自己生命中的局限性,反而时时刻刻拿无知去放大自己的缺点。
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即便别人当面不戳穿对方,
背后不过也是惹人笑话而已。
03
自知之明
是另一种批判性思维
古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对一个职场人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如果你用心一点观察,你会发现职场上那些自我认知水平比较高的人(知道如何观照自我,清楚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做出的决策更明智,在生活和工作上也会更出色,和别人的关系也更健康。
那如何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在职场社交中不轻易踩雷入坑?
职场心理学家塔莎·尤里克在她的新书《自知力》里说,一般的自我认知有两个方面:向内探索和向外探索。
向内探索的自我认知是指内省,也就是了解自己本人。
而向外探索的自我认知,是指正确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这里当你遇到自我认知的难题时,不妨可以对照以下4点看看:
1. 在沟通的时候多换几次对象,看看对方反应
如果某件事每个人听完后都是统一反应,那说明你的话没什么歧义,但如果每个人对你的沟通都有截然相反的态度,那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表达有误?
2. 别在不懂的问题上,故意装懂
如果某件事真不是自己的专长,切记不要轻易发表见解,特别是压根不懂的时候。
3.每次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少用“我”开头
一个人常常喜欢用“我”开头,多少有点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大多容易划入固执和狭隘的泥潭,对别人的想法和观点很难接受。
4.遇到不同的观点,先别急着反驳
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是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虚心请教和学习,而不是让自己的无知在自己的固执下越放越大。
有时候,自知之明常常是另一种批判性思维。
这种思维,让你不惮于流言蜚语,知道自己的缺陷是什么,更有勇气跨越自己的绝望之谷,直至开悟之坡。
04
写在最后
《教父》曾经有句话说得好:
“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注定是不一样的命运。”
一个人的成长,始终是和自己的认知做斗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绝对少不了“自知之明”的加持。
自知之明,换个说法就是能清楚了解自己的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越自知,越有知。
而不是自顾自的纠缠在自己的陈旧狭隘的认知里,一生不得出口。
这也才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最该拥有的态度。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