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种植一口牙,县城一套房 :种牙为何这么贵?

时间:2021-04-20 17:47:33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种植一口牙,县城一套房 :种牙为何这么贵?

国内90%以上种植体市场被“洋品牌”垄断,国产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几乎难觅踪影。“欧美大牌种植体每颗成本三五千,其中可能近1000元用于后期市场维护”, 花更多的钱去铺市场,品牌溢价也更高。

种牙好比买车,“人人都想买豪车,但不可能人人都开保时捷”。种牙想要降价,长远之计在于种植体国产化,但如何让市场接受是难题,前几年有医生直接说,“不想因为国产种植体砸了招牌”。

有报告指出,在专科医院中,口腔医院的人力成本占收入比例高达44.3%。刨去人力成本,真正决定口腔诊所净利润的是房租成本和市场营销费用,特别是一些民营口腔诊所的获客成本极高。

一颗种植牙花了1.8万,相当于新房两个月的月供。这是80后白领陈茜种完牙后,给自己算的一笔账。

回想起来,陈茜最懊恼的莫过于没有在牙齿出现小黑点时及时治疗。等到烂牙松动,根管治疗为时已晚,如果不拔掉、不种植,很容易影响周边牙齿。

比牙疼更疼的,是看完牙付款时的心疼。重点是,还刷不了医保。

“一个县级以下医院,平均一颗种植牙治疗费用约在6000元-2万元不等,如果种全口牙,相当于在县城买套房。”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小莉建议“将种牙纳入医保”,得到一票网友支持。

毕竟,中国人的缺牙总颗数以亿计算。2017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44岁、55-64岁、65-75岁人群的平均牙量为29颗、26颗和22颗。种植牙在城市中年群体、农村中年群体和老年人群中的渗透率分别约为20%、5%和0.1%,以此估算,国内种植牙市场的潜在需求数量约为四千多万颗。

在心脏支架经历了从1.3万元到700元的断崖式降价后,什么时候能实现“看牙自由”,成了包括陈茜在内的牙疾患者们最热切的愿望。

1、口含“高配宝马”,“洋品牌”垄断市场

引发全民吐槽的种植牙,从何时起变得如此之贵?

广州莲之花口腔创始人黄建生回忆,27年前自己在广东省口腔医院工作时,种一颗牙就要四五千元,“来的病人比我有钱多了”。种牙界的“金字招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2000年前后的收费也近五千。医院所在黄浦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当时房价不过每平米4000元。

20年后,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种植牙万元起步已成常态。华西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周学东曾透露,该院最贵的种植体8万元一颗,如果种全口牙,相当于嘴含一辆“高配版”宝马。

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诊所,患者都面临多档选择。一颗几立方厘米的种植牙,报价低则四五千元,高的三四万元。种植费用会被拆解成种植体、牙冠、手术费、术后维护等多个细分项目,但其中形似“螺丝钉”的种植体——牙槽骨中充当牙根的“钉子”,才是核心变量。

在种植体这条“鄙视链”上,顶端是瑞典和瑞士的欧系品牌,每颗1.3万元-3万元不等;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品牌则盘踞着中端市场。韩国和国产种植体主打中低端市场,平均每颗价格4000元-8000元不等。

20世纪90年代,国内刮起了一阵口腔种植热,欧美牙种植体率先进入国内市场,种植体厂商主推公立医院,研发实力和较全面的数据让牙科医生逐步接受这些大品牌。正是在这“失去的十年”,国际上最先进的口腔种植理念和技术传入中国,产品也趁势抢滩中国市场。

2005年前后,以登腾和奥齿泰为代表的韩系种植体强势入华。此时民营口腔市场亦有众多牙医迫切需要学习种植技术,韩国厂商抓住这一机会,主打低价策略,将种植培训做得风生水起,顺势收获了一批牙科医生。

“扫盲”工作让韩系品牌获得了丰厚回报。“国内民营口腔种植市场可以说是被韩系品牌带起来的。”某国产种植体销售人员王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目前共有38个进口种植体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以瑞典诺贝尔(Noble Biocare)、瑞士士卓曼(Straumann)、德国费亚丹(Ankylos)、美国捷迈邦美(Zimmer Biomet)、韩国奥齿泰(Osstem)等品牌为代表的外资,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种牙这种个性化需求较强、市场竞争充分的项目,不实行政府指导价政策。“洋品牌”垄断种植体市场,定价权在厂商手里,医院在采购时难有议价能力。

王浩透露,种植体销售分为厂家直销和经销商代理两种模式,一些品牌定价高,实际是将利润用于学术推广和种植培训,“欧美大牌种植体每颗成本三五千,其中可能有近1000元用于后期市场维护”。花更多的钱去铺市场,品牌溢价也更高,客观推高了种植体的价格。

而市场对种牙又存在刚性需求。智库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国内年种植牙从12万颗增长至240万颗,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种植牙市场之一。在此背景下,种植牙价格居高不下。

2、国产品牌:一二线城市难觅踪影

种牙想要降价,长远之计在于种植体国产化。

“都知道要加速国产替代,但现在怎么替代?一二线城市的公立医院目前几乎不用国产种植体,我们医院一颗都不采购。”国内排名前三的一家口腔种植科主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并不是没有国产种植体——目前已有15个国产品牌获批上市。早在1992年,华西医科大学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中心研发的纯钛牙种植体(CDIC)就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准入证。

此后几年,市面上冒出了多种国产种植体,但由于没有标准的指导原则和监管措施,质量良莠不齐,种牙的“成活率”很低,产品逐渐被市场淘汰。“很多医生伤透了心。”天津一家连锁口腔诊所的负责人回忆。

韩系品牌大肆进入中国市场约五年后,2010年开始,以百康特、创英、威高为代表的国产种植体才陆续获批上市。虽不乏威高这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但大多数国产品牌还是以仿制欧美的设计思路或技术为主。

小小一颗种植牙要负重工作数十年不感染、不松动,对材料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对抗酸碱腐蚀,还要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足够的机械强度。

华西牙种植医院原院长吴大怡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大多数国产种植体还处于技术跟随阶段,表面处理技术和加工精密度与进口品牌相比存在一定差别,“进口种植体使用的数控加工机床,最初用于制造瑞士手表,加工精度精确到微米级,中国以前依赖进口”。

8年前,王浩入职一家国产种植体企业,去口腔诊所推销产品时经常被“扫地出门”,“医生们觉得国产品牌就是不行,连看都不想看”。有医生直接告诉他,“不想因为国产种植体砸了招牌”。

“国产品牌因为起步晚,现在还拿不出足够长时间的报告。”王浩坦言。没有远期数据,医生不敢使用——牙齿植入后一旦出现问题,修复非常麻烦。对于长期留在口腔内的种植体,患者也更愿意多花几千元买个安心。

如今,国产种植体在一二线城市几乎难觅踪影,而三四线城市患者对价格敏感,需要质量可靠且便宜的产品。CDIC的核心研发者之一吴大怡坦言,CDIC也只有三四线城市的几百家口腔治疗机构仍在使用。

参考骨科耗材的情况,国产种植体的技术或许很快就能赶上,但如何让市场接受却是个难题。

“很多医生习惯性认为进口和国产就是两种档次,国产品牌大多走低价亲民路线,哪怕质量再好,也卖不出高价,这意味着厂商拿不出足够的费用做学术推广,难以得到专家们的认可。”王浩解释,国产品牌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3、高昂治疗费,进了谁的口袋?

不为公众所知的是,种植体等耗材在种牙总费用中的占比并不高。多位口腔种植医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占比一般不超过40%,种植量大的诊所批量采购,拿的是批发价,实际耗材成本更低。

材料成本三四千,收费两三万,“暴利”成为种植牙摘不掉的标签。高昂的治疗费究竟进了谁的口袋?

“种植牙本质上是一套解决方案,而不单是种植体耗材。”前述国内排名前三的一家口腔种植科主任解释,口腔种植的人力成本远高于材料成本。

一个种植牙患者至少需要4-5次就诊,其间需要一位种植医生、2-3名护士配合,还需要修复医生以及幕后制作牙冠的口腔技师通力协作。从术前检查到手术过程,口腔专用CT、牙科种植机等昂贵专业设备的使用也推高了服务成本。

不同于其他专科,口腔服务是一门人才依赖型生意。投融资信息对接平台鲸准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曾指出,在专科医院中,口腔医院的人力成本占收入比例高达44.3%,位居所有医院首位。

“最近几年,一些高考状元纷纷报考口腔医学专业,原因之一是收入体面,较好地体现了医生的技术和劳动价值。”黄建生说。

根据卫生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注册口腔医生仅20万人,每百万人拥有口腔医生150人,而发达国家大多在500-2000人。“合格的口腔种植医生更少。”吴大怡说,口腔种植不是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更多属于毕业后的再教育。医院等级越高、医生资历越深,种牙的收费往往越高。

不过,南方周末记者检索上市公司财报发现,即便刨去人力成本,口腔医疗服务仍是一门毛利颇高的生意,上市公司通策医疗、小白兔口腔、华齿口腔过去几年的毛利率始终保持在40%以上。财报没有显示口腔种植的这一细分类别的成本,但从营收状况来看,种植是诊所的核心服务。

当然,毛利率表象之下,真正决定口腔诊所净利润的,是房租成本和市场营销费用。最近几年,通策医疗的净利率始终维持在20%左右,而竞争对手普遍在10%上下浮动。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通策医疗的销售、管理和财务这“三费”极低,2019年宣传费用仅558万元,销售费用率不到1%,而可恩口腔2019年的销售费用达到6417万元。

黄建生提醒南方周末记者,一些民营口腔诊所的获客成本极高。中国口腔医疗集团在招股书中亦表示,2017年到2020年9月,包括媒体广告、搜索引擎优化在内的营销推广开支占公司销售开支的一大部分,占比分别约为63.2%、50.8%、35.7%及31.9%。

4、诊疗费仍会上升,种牙入医保不现

在国外,种牙同样没有“便宜”一说。不同的是,耗材费用较低,医生诊疗费更高。一位曾在德国访学的口腔科医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德国种一颗牙的基础费用约为2000欧元,患者会根据社区全科牙医的推荐,选择专科医师自费种植,费用还会因为所选医生的资历而浮动。

昂贵的治疗费吓退了不少华人。疫情之前,每个月都有患者从中国香港甚至欧美国家忍着牙疼打“飞的”回内地种牙。

黄建生预测,在可见的未来,口腔耗材的价格将逐渐走低,但体现医生技术和劳动价值的诊疗费用还会小幅上升。

和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一样,属于医疗美容修复范畴的种植牙暂未纳入医保。在国内,牙周病、牙龈炎等属于治疗性质的牙科项目已经进入医保。

在医保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将种牙纳入医保并不现实。按全国潜在种植牙需求量4000万颗、每颗1万元计算,假如医保支付50%,共计2000亿元,相当于2020年医保基金总支出的1/10。

即便种植牙被纳入医保,像心脏支架那样经历“灵魂砍价”,结果很可能是公立医院放弃这项业务。它既不是救命的刚需,也不是口腔治疗的必选项——95%以上的种植修复都有替代方案,比如安装活动假牙或固定烤瓷牙。

相比之下,种植牙更舒服、更美观、功能更好,代价自然是贵。黄建生将种牙比作买车,“人人都想买豪车,但不可能人人都开保时捷”。

在口腔医疗这个早就高度市场化的领域,看似畸高的种牙定价,实则是充分竞争之后的产物。目前,民营诊所的种牙费用一般高于当地的公立医院。

“口腔本来就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专业,医院怎么可能箍得住种植大夫?”口腔医学科普达人、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徐勇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国家强行降价,公立医院的医生估计会跑光。缺牙患者只能去民营诊所,种牙价格随着业务集中水涨船高,最终可能是更多的人种不起牙。

作为口腔医生,黄建生更愿意看到口腔疾病的前期干预和预防被纳入医保。一颗牙到了种植阶段,意味着已经错过了多个容易被治疗的阶段。如果每天早晚都至少花上3分钟,以标准的“巴氏刷牙法”认真刷牙,正确使用牙线和冲牙器、定期洗牙,那么不管种植牙涨不涨价,可能都与你无关。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浩为化名)

(编辑:梁宇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