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减糖概念再起风波,让我们看到了代糖行业的“新危机”
近几年,控糖热潮从海外刮到国内。特别是去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市场上无糖/低糖产品的推新持续增高、热度空前,一场“甜”的革命汹涌袭来。
而前几日,某网红气泡水官方微博发布的一篇致歉声明,也让2020年减糖这一火爆的创新概念卷入风波。一款爆品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技术的变革,除了看到到消费者对无糖/低糖界定的质疑,Foodaily则关注到了与减糖息息相关的代糖行业。
想要甜蜜的快乐却又怕胖,消费者对“甜”的挑剔一直以来都困扰着食品饮料行业。
消费者的“无糖”信任危机,真得会让他们舍弃减糖想法么?减糖的风靡带来了哪些连锁反应?无糖/低糖教育的加强、减糖潮的爆发为食品饮料行业带来了哪些新挑战?代糖行业还有哪些新探索?不完美的代糖还能请外援?
01 消费者的“无糖”信任危机,会让消费者舍弃减糖吗?
代糖的信任危机虽从未在消费者心中完全消除,却也没有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糖,从一种奢侈品到制糖工业繁荣的产物,曾经捧火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饮料零食巨头。以蔗糖为例,作为食品配料,它不仅能优化口感,也是让消费者上瘾的关键角色。但慢慢地,随着人们摄入糖分的增加,加上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引起了人类的进化失调,糖也成为科学家们公认的导致众多慢性疾病的元凶。
随之,“代糖”便诞生了。1879年,第一代人工代糖“糖精”诞生并于1884年推向市场,此后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人工代糖相继问世[1]。
在代糖行业前赴后继的探索中,安全性、口味、无糖/低糖概念真伪等普遍存在于大家心中的疑虑从未被打消过,同时代糖的使用不断经历着迭代,却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消费者不会舍弃减糖
中国消费者信息调查显示,相比于前几代,90后消费者则更关注仪表相关的健康问题,比如体重问题、皮肤健康等问题。
怕生病、怕长胖、怕变丑变老......焦虑的年轻人渴求通过更健康更自律的生活方式改变现状,在运动APP上打卡健身、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但相比起这些,控制一杯饮料的甜度、从食物中减少明确的卡路里摄入、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执行成本要低的太多。
相关数据显示,在小红书上搜索“控糖”“无糖”,分别有超过8万篇和36万篇分享相关科普和推荐无糖食品的文章。尼尔森报告显示,41%的消费者想要含糖较少的零食。很显然,“控糖”已经成为一种大众表达健康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代餐、轻食等赛道的火爆也验证了这一点。
可见,消费者的“无糖”信任危机,与消费者是否需要“无糖”是两码事。年轻一代带来的迫切的减糖需求,会更有力地推动代糖行业的迭代,也会继续推动各大品类的减糖潮。
中国市场迎来各大品类的减糖潮
Innova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带有“低糖”“无糖”或“无添加糖”标签的新品发布数量相比2015年增长了将近一倍,但是在这其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只是一小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虽然已经是代糖的最大生产国,2018年的产量约占全世界的75%,但无糖市场在中国却相对有些滞后。
可喜的是,在近一两年,中国整体减糖市场似乎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让我们看到了行业重大转变的曙光。
饮料品类一直以来是减糖的重要阵地。智研咨询报告显示,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年16.6亿元增长至2020年117.8亿元,年增长率38.69%,远超饮料行业总体增长率。除此以外,酸奶、麦片、糖果等细分品类的无糖规模也在显著增长。
02 化危机为契机,代糖行业该何去何从?
即使没有此次道歉事件带来的消费者的质疑,减糖概念的大火,也会为代糖行业带来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需求上升,火热的代糖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供应链开始吃紧
以赤藓糖醇为例,它的甜度只有蔗糖的70%,但成本依然是蔗糖的4-6倍。如今,随着各类0糖/低糖产品的火爆,赤藓糖醇的价格较今年年初已经翻倍,从1.6万元/吨上涨至3.2万元/吨,个别厂家报价甚至突破4万元/吨。
前不久,保龄宝称,由于市场对代糖产品的需求上升,公司赤藓糖醇产品出现供需同时上升,同时由于玉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保龄宝将对赤藓糖醇产品进行提价。4月16日,三元生物甚至已经开始采取竞价的方式销售赤藓糖醇。
随着减糖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赤藓糖醇作为配方主原料之一,正经历着一货难求的窘境。
赤藓糖醇摄入量过多,会存在肠鸣风险
有研究表明,赤藓糖醇摄入过量会有肠鸣、腹泻等风险,成人和儿童的耐受性上限分别为每千克体重0.78克和0.71克。而为了确保儿童也能安全食用,欧洲食品安全局最终建议每份食品或饮料赤藓糖醇的含量上限为每千克体重0.6克[2]。当各品类的食品都开始无糖化,消费者每天的代糖摄入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追根究底,想要解决消费者的质疑,还需要靠“新技术”
如何解决减糖风潮为代糖行业带来的成本和健康的挑战?这是食品饮料行业一直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危机下的契机。
目前已经有企业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并为整个食品饮料行业带来独特的解决方案。
另辟蹊径,代糖不完美,可以请外援
“甜味”只是食品感官特性中的一种,而整体提升饮料的口感与风味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也为代糖行业面临的问题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解决思路。
Foodaily关注到,行业内有“神经甜感香精第一人”之称的伊比西(EPC)针对无糖/低糖饮料和乳品分别给出了解决方案普鲁斯特Proust 100和普鲁斯特Proust 200 ,能够加速起甜速度、提升风味和口感、切除甜味挂舌和异味,通过改善味道、风味和口感三大元素,重塑真实的全糖般体验。
图片来源:伊比西针对无糖/低糖果味饮料这个品类,EPC旗下产品普鲁斯特Proust 100可以加快起甜速度、提升清爽果味、切除高倍甜味剂带来的甜味挂舌和异味;还能够在保证口感的同时,大幅降低赤藓糖醇的使用量,从而显著降低成本。
普鲁斯特Proust 200针对减糖含乳饮料品类进行全要素的甜感系统整合,能够加速起甜、提供乳香醇厚口感、切除高倍甜味剂的甜味挂舌和异味,呈现等同甚至超越赤藓糖醇的风味,大幅降低赤藓糖醇使用量从而降低成本[3] 。
图片来源:伊比西03 用神经学来减糖?
糖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进化过程中,人的大脑学会了通过分泌多巴胺——一种传递愉悦信息的神经递质——刺激我们再次进食以不断获得能量,人类于是得以生存。
久而久之,甜食常常作为给孩子的奖励品,这渐渐演化成一种延续至成年的惯性思维:甜食是延迟满足的稀缺需求。一旦需求被满足,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快乐。
由此看来,“甜蜜”带来的愉悦已经远远不是单纯地指甜味。其实,味道并不存在于食物本身中,而是通过大脑处理嗅觉、味觉、视觉、口腔感觉等而得到的一种综合体验,这便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基础,更为减糖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图片来源:伊比西伊比西(EPC)是通过对神经科学、美食学和食品化学等跨学科的深入探索,以及对天然大脑极乐感分子的全面筛选,开发出Proust 、TasteAroma 、Zestaroma 、SteviAroma 系列神经甜感香精和非洲竹芋提取物—索马甜产品。
EPC的解决方案赋予低糖食品饮料同样愉悦的风味,并实现清洁标签,助力产品配方的成本优化。EPC全系列产品都可与香精、高倍甜味剂、纤维和质构剂协同,显著降低成本,提供完美的甜感和整体风味。
一个热门赛道、一个创新概念爆发的背后往往离不开新技术/新原料的支撑,而新技术/新原料的创新动力往往来自于质疑,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随着行业的不断探索,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解决方案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参考资料:
[1]“甜”的革命:无糖风潮以及背后的代糖生意,第一财经YiMagazine;
[2] 欧洲食品安全局(2015年)关于建议延长赤藓糖醇(E968)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科学意见。EFSA期刊13 (3): 4033. 内政部:10.2903/j.efsa.2015.4033, ISSN 1831-4732;
[3]数据来源:EPC内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