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九分化”成定局,VC/PE们如何寻得“新大陆”?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许梦旖 广州报道
不久前,五源资本完成了规模为130亿元的基金募集,该期美元及人民币募资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国内外新老投资人的全力支持和超额认购。其中,新一期美元规模超17亿美元,包括了早期基金与成长期基金。在更早的一周前,源码资本也完成了10亿美元新基金的募集。
业内的投资机构都在争取更大规模的募资,头部基金得到了更多的筹码。去年年2月,高瓴创投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宣布完成美元和人民币合计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独立募资,背后LP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基金、主权基金、母基金以家族办公室等主流机构投资者。
不足百分之十的头部机构,拿走了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钱,“一九分化”让小机构的生存空间愈发变得逼仄。在超级投资独角兽壁垒高耸的当前,投资行业的“内卷”,每天都在上演着。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顶尖的公司吸引着头部的机构,头部的机构吸引着大量的资金。2020年以来,医疗领域、硬科技等领域项目估值水涨船高,没有资金支持,是无法投进去的。由于头部项目较为集中,投资人都在抢投优质项目,融资需求一旦露出,投资人们立刻蜂拥而至。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
头部机构的优势越来越大,不仅能抢到好项目,更重要的是,有更强大的容错能力。2020年,高瓴创投领投中美瑞康A轮融资,2月,高瓴创投保持了超高的战斗力,28天内累计投资21个项目,最多一天之内连投5家。“又有钱,还努力”,这样的头部机构,是其他机构很难媲美的。
除了资本的原因,摆在台面上的优质项目变得更少,让投资行业的“内卷”加剧。树上容易采摘的好果子,如今早就被入局较早的投资机构抢夺一空。如今想要找到“深海鱼”,不仅需要拥有船队的财力,还需要有分辨海浪的能力。
资本浪潮从国际涌向国内,一二级市场的分界正被打破,新的疆域正在形成。近年来,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在二级市场,市值向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集中,一级市场的投资也越发明显地在向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集中,这种极致的头部效应,无论在投资方面还是融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的变化,包括极致的头部效应,是私募股权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结果。其实各行业都是如此,在市场走向成熟的时候,基本会呈现头部集中态势。”红杉中国合伙人浦晓燕在日前举行的2021中国基金合伙人未来峰会上谈到了这个话题,她认为,过去十几年,私募股权行业更多是一种同质化竞争,现在这一行业竞争已经走向差异化。对新锐基金而言,“垂直”“精专”将会是非常好的定位维度,即使头部机构不断聚焦早期投资,但对早期项目的覆盖仍无法做到100%。而新锐基金如果能够精准地做好早期投资,在垂直领域形成深入专业认知,就有可能与头部基金形成良好合作关系。
权利的天平正在向创业者身上倾倒。作为投资机构,最重要的是去考虑在水下的部分是什么?“VC这个行业不完全是靠钱赢的,钱所能够发挥的力量只是一部分。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去发现早期的创业者,和他们建立共鸣和信任。在比较早的时候,做最早相信他们、帮助他们的第一或者第二个投资者,与此同时,我们拿到相应的股份比例,如果这个创业者成功我们也就成功了。”DCM董事合伙人曾振宇认为,早期投资者项目的成立,确实是建立在正确的非共识上的,但是不要刻意去寻找非共识,还是要回到创新本身,看技术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看市场环境的变化。
挖掘“共识性”机遇
近一两年来,VC/PE投资企业所持有的年限在进一步缩短,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在二级市场的退出很活跃。这到底是短期行为,还是趋势性行为?
“宏观层面的非共识其实是很少存在的,在大的方向上面,大家是差不多一致的,非共识更多地体现在微观层面的项目上。比如现在大部分的GP都在关注科技、消费、医疗健康这些大行业。但是在这些共识的大赛道里面,还是有一些非共识的微观机会。”达晨财智高级合伙人邵红霞举例,达晨对国内的产业升级、自主可控、进口替代等高端智能制造板块看得更深更透一点,下单也更勇敢。有了投资爱尔眼科的经验和心得,达晨照着爱尔的样子,照着这类企业和企业家的画像,找到了骨科、牙科、医美、宠物等细分领域中的代表性企业。她认为,在大的共识的赛道里,需要用你自己的深入研究,或是过往的逻辑和经验来挖掘非共识的微观项目机会。
共识赛道的投资机会当然更多,而从非共识到共识的过程中,才会让机构赚到大钱。
启明创投合伙人于佳强调了行业研究深度的重要性,“2009年前后,启明创投投过一个非常具有共识性的项目,大家抢得非常厉害,我们也进去了,但没有机会领投。后来企业不允许我们做尽职调查,我们也只能看到领投方的尽职调查资料,根据那些资料做判断。当时出于对‘共识’的相信,觉得跟投就好。但后来,这个项目出了很多的问题,确实亏了。从那之后,启明创投内部就有了一个原则,一定要自己通过尽职调查获得信息,并据此判断投与不投。”他认为,有了深度研究才能加强对非共识的信心。他举例启明创投投资甘李药业时,甘李药业收入只有几千万元,没有利润,但给出了5亿估值的“天价”,很多人不相信启明创投的判断。“但这个非共识给我们带来了超过160亿元的巨额回报。这件事也给我们更大的信心,让我们能够在非共识的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许梦旖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