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评丨这份绿色答卷,每个人都有份书写下美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民邹毅每天坚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一张天空为背景的照片,无论阴晴雨雪,也不管污染还是好天。通过他拍摄的三千多张照片,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到了2020年北京有将近300天的好天气。北京蓝天保卫战的成绩是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
世界环境日前夕,一系列环保数据公布。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额完成相关目标;今年1到4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1.2%,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近年来,我国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上持续发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首先源于理念上的深刻变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变革之后是行动的加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正是这些前所未有的举措,我们在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上打了一场“翻身仗”,交出了人民满意的答卷。
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民共识,还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今年正式施行的民法典,在第七编“侵权责任”中明确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刑法修正案(十一)则将污染环境罪的法定最高刑提高至15年有期徒刑,并且将环境影响评价造假、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者承担更大更严的法律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也筑牢生态环保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成果显著,新时尚已变成了新习惯,这背后无不是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热情支持与参与。人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人参与环保,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文丨杨三喜)
(编辑 赵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