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东大门”民和:千亩花田催生富民“花”经济
中新网青海民和6月15日电 题:青海“东大门”民和:千亩花田催生富民“花”经济
作者 李隽 石延寿
端午期间,在素有青海“东大门”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垣的两座山上,绿油油的叶丛中,纯白、淡粉、玫红、鲜黄……成千上万朵牡丹和芍药花清新淡雅。
图为工人们将鲜花进行修剪去杂。石延寿 摄“我们民和海拔较低,温润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让油用牡丹在2016年试种成功,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现在油用牡丹已经有了5个系列的15种产品,而且销路不错。”民和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负责人何静告诉记者。
早上8点花丛中,七八名采花工正忙着采摘花朵。何静介绍,这些牡丹花烘干后将用来制作全花茶、花瓣茶和花蕊茶。牡丹全花茶全部采用园内油用牡丹品种中含苞待放的整朵花,未开的不能做全花茶,开过的被蜜蜂采,会降低花粉营养含量,所以也就只采摘那些含苞待放的牡丹花朵。
图为侯三姐正在采摘牡丹花。李隽 摄据民和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民和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是青海省最大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2016年建成开放后,成为民和县观赏牡丹的打卡地,吸引四方游客慕名而至,休闲赏花。
“牡丹园流转了南垣村380户农户的700亩土地,目前有1100亩地栽植有200余万株的油用牡丹,除了供游客观赏外,通过代加工的方式生产出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全花茶、牡丹多肽面膜、牡丹系列化妆品。2020年9月,牡丹籽油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何静说。
在全花烘焙车间,十余名工人有的将鲜花进行修剪去杂,有的向定型器中放置鲜花,有的正在分拣刚从烘焙设备中取出的干花……经过清洗、修剪、定型后,牡丹花36小时的低温烘焙成为了牡丹干品全花。优质的全花茶通过十余道工序后,十余朵花里才能挑选出一朵,每朵花能卖到30元。
“制作牡丹全花茶仅仅是油用牡丹‘花’系列产品之一,还有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花瓣茶、牡丹酒等产品。2020年加工牡丹籽油产1500余公斤,制作牡丹全花茶的牡丹全花5万朵,加工牡丹花蕊茶50公斤,累计收入350多万元。”何静介绍,今年5月1日开园以来,截至5月31日牡丹园已累计接待县内外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余万元。
正在采摘花瓣的64岁南园村村民侯三姐告诉记者,她家的7亩地全部流转给了牡丹园,每亩有700元的土地流转费,“我都到牡丹园上班6年了,每天70块钱,一年下来能挣两三万。”侯三姐说。
图为正在销售的牡丹酒。李隽 摄目前,牡丹园已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产供销联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春天开园我们每年需要130多人,除了油用牡丹,我们根据不同的花期引进了日本、法国等进口品种的牡丹花,还有芍药、薰衣草、玫瑰、香水百合等多种花卉,从3月到10月底都需要40多人来管理维护,仅去年一年我们就发放了48万元的工资,6年来每年的人工工资都在40到60万元之间。”何静说。
“牡丹被人们称为‘铁杆庄稼’,一次种植50年不用换茬,牡丹的全身都是宝,目前我们的产品已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本地游客在感受到产品的好处后回购不断,所以销路是不用愁的,到了盛产期牡丹园的产值能达千万不只是梦想。”何静介绍,牡丹园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将不断打造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研学基地、特色民宿、康养相融合的高原牡丹文化综合旅游度假胜地。在2021年努力创造450万元左右的“花”经济收入,实现牡丹产业园和村民共同增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