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丨珍贵手稿承载抗疫奇迹
新华社武汉6月29日电题:珍贵手稿承载抗疫奇迹
新华社记者潘志伟
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内,存有一组珍贵的建筑设计手稿——鲜为人知的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火神山医院,其设计雏形就勾勒在这几张图纸上。
庚子冬春跨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一度处于疫情“暴风之眼”。为缓解医疗资源不足,进一步加大患者救治力度,武汉参照抗击非典时的“北京小汤山”模式,在蔡甸区知音湖附近建设了一座专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2020年1月24日,这所医院被命名为火神山医院。
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架设箱式板房近2000间,接诊区病房楼ICU俱全……这个建筑面积相当于半个北京“水立方”的“战地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历时10天。这10天,发生了什么?建设者是如何做到的?
“说实在话,一开始我认为这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一件事情。”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火神山医院设计总负责人汤群回忆说。
在他看来,如此规模的医院,即使从策划方案到设计施工的过程都一切顺利,工期应该也不少于一年。“但救人如救火,来不及迟疑,便全身心投入到设计工作中。”他说,抱着这个念头,他所在的应急项目团队不到24小时就绘出设计图。
单张设计手稿约A4纸大小,由于时间紧急,部分图样还是在废纸空白页上绘制的。手稿上勾画的各式线条和标注,承载着那段和疫魔生死竞速的记忆。
“大家一条心,集中全力,凭着信念之火,打了一场信心之战。”说起火神山医院的设计任务,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琨眼眶泛红。
在武汉保卫战中,全国调集了4万名建设者和几千台机械设备,援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其中,仅用10天就建成了有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
建筑工地上的每个工人、每台装备就像一颗颗螺丝钉、一个个零部件紧密扣在一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搭建抗击疫情的“安全岛屿”。
如何在沟壑纵横、灌木丛生的湖畔建起一所对各项防护措施都有着苛刻要求的传染病医院?如何在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都难以保障的情形下实现分区隔离和污染处理?在其中一张手稿图上,汤群和设计团队给出了答案。
“我们借鉴了一些环保工程的措施,一滴水不入湖,一滴水不下渗。”汤群说,医院铺设了约5万平方米的防渗膜,覆盖整个院区,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和水体中。同时,医院安装了雨水、污水处理系统,确保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排放。所有房间排风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可高空排放。
“这些是突破常规的做法,但紧急状态下,我们必须拿出应对措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