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俄专家:中俄是践行“新型大国关系”典范

时间:2021-07-07 20:47:54 | 来源:参考消息

原标题:俄专家:中俄是践行“新型大国关系”典范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7月7日报道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7月4日发表题为《俄罗斯-中国:何谓“新型大国关系”》的文章,作者是该理事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全文摘编如下:

中俄关系当前在全球国际体系中别具一格。两国的政要、外交官和专家经常谈到双边关系的独特性,称中俄合作在当今国际政治实践中独一无二。莫斯科和北京在合作中实现的,是北京与华盛顿或俄罗斯与欧盟在合作中尚且无法企及的,那就是践行符合21世纪国际关系常态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

中俄双边关系的特点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尝试指出现代中俄关系的一些特点,以及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下可能随之出现的潜在风险。需要预先声明的是,这并非贬损双边合作向前发展的能力,而是试着指明尚需完成的重要任务。

1.主权原则。

国际双边和多边伙伴关系通常令国家主权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对参与者来说可能是对称的(例如欧盟或东盟成员间的关系),也可能是非对称的(美国与盟友间的大多数军事政治协议)。中俄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双方充分维护中俄领导层极其看重的自身国家主权。

2.立场分歧的灵活性和可能性。

在利益出现分歧或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中俄现在愿意展现出灵活性并“同意不达成一致”。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谈论的并非双方对彼此意图可能存在误解,而是两国重大利益存在客观分歧。

3.关系不在于力量平衡,而在于利益均衡。

国际政治关系过去一贯建立在关系参与者之间力量平衡的基础上,而且军事能力的对比关系发挥主要作用。中俄之间存在诸多不对称:例如,在导弹核力量指标上,莫斯科明显超过北京;与此同时,在大多数经济指标上,中国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然而,这样的不对称性并不妨碍双边合作,因为双方在每个具体领域寻求的并非力量平衡,而是利益均衡。中俄关系是两个平等伙伴的关系,双方能够在双边关系的大背景下顺利消弭大量局部不对称。

当然,正是因为双方考虑的不仅是客观能力,还有彼此的主观意愿,所以利益均衡才奏效。倘若对彼此的主观意愿没有信心,关系可能会重回力量平衡的传统格局,这是过去大国关系的特点。

4.相互协作的综合多样性。

双方均注意到,中俄相互协作覆盖领域广泛,具有综合多样的特点——从地缘政治、外交和军事技术合作到双边教育、科学和人文项目。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与其他世界力量中心的关系均不是这样。双边合作的综合多样性产生重要的叠加效应,促使相互协作在各个领域进一步拓宽和加深。

综合多样的合作通常要以自上而下(从国家到社会)和自下而上(从社会到国家)同时进行为前提。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中俄合作自上而下的发展要强于自下而上。也就是说,两国虽明确表达了深化双边合作的意愿,但社会对这种合作的广泛需求相对较弱。可以作出的判断是,问题的根源出在目前已经形成的经济合作模式上,其特点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由国家机构监管的大型和超大型项目。能源、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和军事技术领域的项目固然至关重要,但它们远非总能激发社会和人文关系方面的广泛影响,而社会和人文关系对赋予两国关系真正的综合多样性而言必不可少。两国依靠中小企业显著扩大经济合作(例如按照俄意经贸关系发展典范),可强化中俄对社会人文合作的需求。

5.不损害第三国利益。

中俄两国强调,两国关系具有自己的基础和发展逻辑,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可以推测,即便沿“北京-华盛顿”或“莫斯科-华盛顿”轴心的紧张局势明显缓和,也不会导致中俄相互合作的意愿随之下降。同样可以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即中俄双边关系不再充当两国与欧盟发展合作的迫不得已的替代品。

尽管如此,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共同的地缘政治对手令中俄伙伴关系更加稳固,至少在政治和军事技术领域是如此。在经贸、投资和科技领域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种关联正在变得清晰。

6.双边和多边机制相结合。

中俄关系的一个特点在于,双方力求以有第三国参与的多边机制(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补充双边合作机制。这得以令莫斯科和北京免遭指责,即两国打造某种双边“轴心”,以便通过实力不如自己的邻国划分“势力范围”。双边和多边机制相结合近年来成为中俄合作的“名片”,尤其是在众多西方多边机构明显陷入危机的背景下。

7.为全球谋福祉而合作。

莫斯科和北京伙伴关系的一个特点在于,双方在合作中追求的不只是狭隘的国家利益,还有整个国际体系的利益。两国设定关乎提升全球体系可控性的任务,这不但涉及安全领域,而且包括与发展相关的方面。旨在提高联合国、国际经济和货币金融机构工作效率的建议、涉及地区(东北亚、中东和北非)问题的倡议和提升全球资源(信息、能源、气候、太空、移民及其他)管理效率的构想因此出现,由中俄或联合或各自提出。

中俄合作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具备这一极其重要的纬度。今后在落实各自项目时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或重复劳动对两国而言将至关重要,例如在非洲或巴尔干半岛。在从领会正在形成的全球议程到制定落实具体倡议的详细“路线图”上,对两国协调各级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再次强调多边原则的重要性:中俄就全球福祉问题的相互协作不应被国际社会视为莫斯科和北京某种专属协议的产物。中俄合作应当尽最大可能地向国际政治其他参与者开放。

8.实施长期战略的能力。

历史经验表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对任何长期外交战略的实施造成严重限制(美国政府不久前的换届可再次证实这点)。俄罗斯和中国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政治稳定和国家领导层的稳固使莫斯科和北京能够拓展外交规划范围,制定未来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国际战略。

不过,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风险:对外政策具备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其另一面可能是惯性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迟钝。稳定和僵化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泾渭分明,风云变幻的现代世界不会等待莫斯科和北京。因此,我们两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仍是在进一步完善业已形成的中俄关系模式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当前的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