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个北大妈妈,自掏腰包为陌生人“爆改”了三间儿童房
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学区房,是从来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有人觉得学区房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孩子能有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与同伴环境;也有人觉得学区房不重要,孩子的学习能力与未来出路,跟一套房子无关。
虽然有关于学区房的争论从未停止,但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孩子的努力、天赋、机遇……其实远远要比学区房的影响因素更大。就像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担一套学区房,但每位父母都能为孩子打造好家里的“学区建设”一样。
在《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生活哲学:“在那些学霸们的家中,有一个中心,不是孩子,却是妈妈。”她们通常会在给孩子打造“完美学区”的同时,也为自己打造一个好用的厨房。有效的陪伴,以身作则的教育,带孩子一起经历生活琐碎……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空间,才是真正适合孩子成长需求的空间呢?三个北大毕业的二胎妈妈,在给自己孩子改造儿童房的过程里,发现了全国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需求。于是,她们发起了一个很特别的“儿童房改造”的公益项目,从全国上千个家庭中,甄选了三个有鲜明特点的,为他们免费改造儿童房。
△在这三个家庭中,有坐标石家庄的单亲家庭,有住在北京53平老破小的二胎家庭,还有因为不得已的原因,把孩子留给老人的郑州家庭……
今年四岁的睿睿,是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所以早在很久前,睿睿妈妈就想给孩子规划出一个专属的空间。“但我在房屋规划方面,理念有一些偏差。”之前的房间拥挤且混乱,东西只能往高处垒,甚至没有多少下脚的地儿。
一间屋子的规置状态,从某一种角度来说,其实也与屋子的主人状态息息相关。既要承担独自一人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又不得不焦虑工作与孩子的平衡,甚至潜意识里还会带着无法给孩子一个美满家庭的内疚和自责,单亲妈妈的生活实属不易。
北漂很多,但漂着漂着最后能成功在北京扎根的还真不多。洛洛妈妈有两个女儿,他们一家,就住在北京的一处53平的小房子里。虽然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能有一套房已是不易,但这样的面积,对于一家四口来说还是相当局促。
“孩子写作业、大人办公、全家用餐,都是在同一张餐桌上,孩子甚至还经常蹲在或趴在地上画画和学习。”这让做父母的他们心里很不好受。
娇生?惯养?宠溺?自理能力差?隔代育儿或许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如果有得选,又有多少父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满满的家就是这样,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只有爷爷奶奶在家带她。
老一辈人带娃,基本上都不知道啥是启蒙早教,也不知道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什么才是好的。“我就怕带不好她。就只能每天看报纸、看电视、朋友圈、公众号,各种学习补充自己,想各种办法。”
后来,奶奶买绘本给满满讲故事,讲其中的一些道理,满满就开始自己看书,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学校老师都会夸她, 表达能力比班上的孩子好。”
或许也正是基于教育方式的改变,满满家的改造,也是突出了“成长”的主题。改造前,房间并没有根据满满的成长来规划,床就是床,桌子就是桌子。
空间是孩子生活、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孩子0岁至18岁的生活、学习成长空间,也是见证孩子从小到大身体、心理变化的情感场所。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每位父母都会希望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专属的成长空间,给他们一个有仪式感的童年。但就像他们三个家庭一样,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对于儿童房或者说对于成长空间的需求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儿童房不单单是一个房间的装修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舒适就足够。发起这次儿童房改造公益项目的三个妈妈,希望借助不同类型家庭的儿童房改造,做一个“成长型儿童空间”的示范——用一个有形的独立空间,去慢慢塑造孩子一个无形的人格的独立空间。
其实,在发起人看来,她们搞这个公益活动的初衷并不是单纯为了“帮扶”,而是希望最终入选的家庭也是有鲜明“类别”代表性的。这样不仅能让获选的三个家庭直接受益,还能让更多的家庭从中获取改造自家空间的参考。
“我们也想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去发出声音,去说出、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房间是什么样子。希望有同样想法的妈妈们,多多让孩子参与起来。”
今天这些关于家的温暖故事,送给每一个爱家爱自己的你,每一个有孩子的家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原标题:《三个北大妈妈,自掏腰包为陌生人“爆改”了三间儿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