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扶贫助学、服务社会!这支支教团书写诗和远方的青春故事

时间:2021-08-09 16:45:37 | 来源:央视

原标题:扶贫助学、服务社会!这支支教团书写诗和远方的青春故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又是一年暑假时,在美丽的内蒙古草原深处,有这样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支教团队,利用学校假期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的贝尔苏木,为草原上的孩子做义务辅导。沉寂已久的夏季草原,清晨又传来了孩子们琅琅的书声。5年里,这支名叫“新苗”的支教团,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他们扶贫助学、服务社会的初心。

这里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生支教的地方,就在新巴尔虎右旗贝尔湖畔的贝尔苏木。在这个人口不足两千人的地方,有二三百个学龄期孩子,他们中95%以上都是蒙古族。孩子们上学都是在百公里外的寄宿学校。从2017年开始,这支“新苗”支教团让当地的孩子们,在每年假期有了能够在家门口进行课外学习的机会。据了解,支教团的队员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涵盖文、理、艺术、体育等学科。

那日苏是蒙古族的小伙子,他生长在草原,是这支大学生支教团的发起者,也是团队中年龄最长,学历最高的队员。

东北师范大学“新苗”支教团队员 那日苏:为什么叫新苗呢?它出自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我们的支教团就像来自南方温暖的风,吹拂着草原上的新苗们,也是让他们在好的老师的教育下,给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他们振翅飞翔。

支教团的队员告诉我们,他们刚来到贝尔苏木支教的时候,用的是当地的一所废弃的学校。

东北师范大学“新苗”支教团队员 龙安靖:我去的第一年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我们住在一个小平房里。那个小平房的左半部分是我们住宿的地方;之后右半部分是我们上课的地方;之后左半部分住宿的地方还包含一个厨房,以及一个里面的储物间,是我们男老师的宿舍。就是环境非常非常艰苦。上课的时候是需要一名老师举着黑板,另一名老师在小黑板上写字。

今年,当地教学条件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村里腾出了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和活动室,老师和学生们还有了一个宽敞、舒适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

顽皮、倔强的蒙古族孩子吉雅,父母常年在外放牧,缺少陪伴的他孤僻寡言。那日苏,帮他改进学习方法增强自信,成了他心灵的依托。在那日苏的鼓励和帮助下,吉雅也终于敢在大家面前展示自我。

吉雅:我是小小朗读者吉雅,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些年的学习、交流和陪伴,那日苏和吉雅成了无话不谈的师生和朋友。每年支教,吉雅都会邀那日苏去他家的蒙古包住上几晚。

姚嘉欣是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 2017级本科生。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她,被孩子们亲切的叫作“球球老师”。围绕在“球球老师”身边的,全是热爱音乐的孩子。

美莹是个爱跳舞、元气满满的蒙古族小姑娘。“球球老师”教她唱歌,她教老师学蒙语。支教结束了,美莹还常常通过视频要考考“球球老师”的学习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新苗”支教团队员 姚嘉欣:老师怎么说,我的发音还可以吗?

除了日常教学,支教老师们还很关心孩子们的生活。莹莹的父母由于工作无暇照顾她,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姚嘉欣便教给她怎么做饭。(2019年亲子互动课画面)亲子互动课上,莹莹的家长来不了,姚嘉欣便坐在了她的家长席上,陪她继续上课。两个人还学着用手语比出了“我爱你”。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偷偷地在黑板上写下对老师的爱意。

5年里,她见证了牧区孩子的成长;草原也见证了她的成长。

东北师范大学“新苗”支教团队员姚嘉欣:我真心地特别热爱新苗这个团队和新苗的每一个孩子。我相信每一个支教志愿者都是这样的。真的不觉得支教有多么苦。不管是十几个小时的硬座、蚊虫的叮咬、水土不服,还是临时搭成的床......其实所有的这些,在孩子们的笑脸面前都不算什么。每一年看到他们新的成长,只觉得幸福感爆棚。我觉得这些年来“新苗”可以说是见证了我的成长。它让我看到了短期支教的意义不只是一些知识,而是新的陪伴和新的视角。

东北师范大学“新苗”支教团队员 那日苏:我是收获了一批很可爱的孩子。每年回到贝尔苏木,看到吉雅家墙上挂着的奖牌和奖状越来越多,这也让我见证了他的成长,也是让我们更加肯定我们新苗支教团的存在的价值。(总台记者 刘源源 梁洋)

(编辑 张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