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不止于美,不止于思,当艺术真正地介入社会与人生(下)

时间:2021-10-15 11:46:28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不止于美,不止于思,当艺术真正地介入社会与人生(下)

文明的社会也许是给我们带来了更清晰的秩序,但是,个体之间相处的距离是否也因此被文明拉得越来越远了?

我们的社会,真的就比所谓的原始社会来得更有温度吗?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进入了二层的展览。这部分的内容给了我更大的冲击。如果说,第一部分的展览让观者透过摄影作品对社会与文明产生了重新的审视,那么,第二部分的展览不仅会再次刺激你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更是展现了克罗地亚如何用艺术改变了社会的实际行动。

当艺术介入社会,它可以变成拯救原住民生命的号码牌

艺术介入,这个名词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介入文学。当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了社会人文社科的各个方面。众多作家受到其影响,认为在文学创作里,知识分子可以通过作品去干预和捍卫社会、政治、道德以及政治立场,完成文学介入社会事务的功能。文学可以成为直接影响社会的手段。

同理可推,艺术介入也是本着相同的精神,试图用艺术创作来实施干预社会进程和决策。这样想来,克罗地亚的确是一位合格的“介入艺术家”(l’artiste engagé)。

第二部分的展览包含了五个章节,分别是:寻找身份,绘画合作,从艺术到行动主义,健康计划,亚诺玛米大屠杀。

在“寻找身份”里,克罗地亚拍摄了许多亚诺玛米人的家庭照片,照片突出了人物的个体特点。但是,最初亚诺玛米人对于拍照行为是有着恐惧和顾虑的。在他们的信仰里,认为人死后,所有逝者生前相关的财产、尤其是能够代表本人的物品都应该被彻底摧毁。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死者的灵魂才不会因为这些痕迹而被迫留在世间。

但是,亚诺玛米人对克罗地亚开了特例,因为,他们想要让外面的世界认识他们的生活、明白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因为所以”。这份“特权”的背后,展现是当地居民和艺术家之间建立的相互信赖。

展览现场还可以看到一些小画,来自“绘画合作”的部分。这批画作并非克罗地亚所做,而是她让亚诺玛米人用绘画来表达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森林和宇宙。这些画都非常有趣,充满自由的气息和想象力。

在这里,克罗地亚不仅给我们展示出了亚诺玛米人的外貌,更展现出了亚诺玛米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话语权,让被拍摄对象自己传达出自我的信仰和精神世界,从而以一个更深的层面建起沟通的桥梁,让外界去认识和理解一个真实的亚诺玛米文化。

从展览开始一直到这个章节,人们静静地跟随克罗地亚的脚步,慢慢认识了一群我们从未了解过的族人。当人们总算得到了一些了解、沟通和信任所带来的喜悦之时,下一个章节却突然把人带到了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里。

“从艺术到行动主义”是整个部分的主题,也是这个章节的名字。艺术之所以演化为行动,是因为不幸降临:1970年开始,危机悄然无声地降临到了这片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19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开启了一个计划,开发他们口中这片“无人居住的绿洲”。他们希望,把这片森林变为农耕畜牧用地,进行一系列农业殖民。自1973年起,大量工人就开始驻扎在卡特里马尼河边,他们开始建设一条从东到西、穿越亚马逊雨林的公路。雨林就这样开始被外界入侵。

随着入侵还直接带来了大量传染病,原住民很少与外界接触,面对许多外界已经免疫的流行病,他们毫无抗体,接连几千名原住民因感染去世。继之而来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纠纷、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亚诺玛米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摧毁。到1980年,情况变得更加严峻。4万名淘金工再次进入雨林,谋取更多利益,最终,这次的入侵致使超过十分之一的亚诺玛米人口死于疟疾和其他传染病。自然的保护伞一步步瓦解,原住民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

面对这样的情况,自1977年开始,克罗地亚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离开了圣保罗,通过摄影和媒体的影响力,为亚诺玛米人四处奔走,争取保护这片栖息地。1978年,她和一名传教士,以及一位人类学家组建了“支持亚诺玛米委员会”(la Commission Pro-Yanomami, CCPY),并成功寻求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为亚诺玛米人保卫领地作出了众多贡献。

她用镜头记录下了工人如何一步步进入雨林,以及这些“新拜访者”态度的转变给他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好几张照片中,在亚诺玛米人第一次看见工人开着机动车时,那些好奇和友善的表情。他们对不曾接触的事物充满了新鲜感,他们看见方向盘、枪的眼神,就像婴儿看见玩具一般。但是,随之而来的另一组照片则记录下来了那些得了传染病,奄奄一息躺在树上的亚诺玛米人,有些人身上还有传染病造成的斑点。

下一章“健康计划”,展示出克罗地亚是如何试图去解决传染病问题的。克罗地亚成立的“支持亚诺玛米委员会”为了保护当地原住民,在1980年制定了一项疫苗计划。克罗地亚带着两名医生,走遍了亚诺玛米,甚至走到了最难以进入的部落。他们希望通过帮助居民接种疫苗,来帮助这个族群渡过难关。

自然的,在疫苗计划中,摄影再一次成为了她的重要帮手。亚诺玛米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没有明确的命名方式;换言之,他们的名字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外界很难用登记姓名的方法去统计疫苗接种的情况。于是,克罗地亚给他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块计数牌子,打过疫苗的人都会拥有这块小牌子,上面的数字标志着他们打疫苗的次序,并给他们照相。这样一来,志愿者就可以统计到底有多少人打了疫苗,通过照片也能一一对应哪些人打了疫苗。

在展览的这个部分,我看到了克罗地亚的一番话,真的感人至深。

她谈到,这些号码牌让她回忆起儿时经历的犹太人大屠杀。这些数字对于她来说,曾经都是代表死亡的号码牌: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她眼睁睁看着父亲和其他亲人一一被挂上了计数屠杀的牌子,衣服上也都绣了黄色的星星来标志哪些人必死无疑。然而40年过去了,她在亚诺玛米人脖子上也挂了号码牌,只不过这是疫苗的号码牌,他们的目的是拯救人的生命。克罗地亚将自己的私人伤痛内化成了艺术动力,并用艺术行为保护了更多人的生命。

最后一个章节,我们来到“亚诺玛米大屠杀”。在1989年,巴西政府依旧没有放弃争夺这块土地的利益,试图通过切分这块土地的方式,进一步实现农耕殖民,以及矿产开发。许多非政府组织全力反对这项计划,因为,它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亚诺玛米人完全灭绝。

克罗地亚为了警示外界社会,揭露巴西政府对于原住民的威胁有多大,就把曾经拍摄的照片进行重新整理,甚至还做了全新的影像作品,举办了名为《亚诺玛米大屠杀》的艺术展览,强调:盲目追随西方所谓的“先进文明发展”,可能会给原住民带去灭顶之灾。

终于,她几十年的努力总算在1992年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巴西总统明确立法,来保护这片亚诺玛米人的栖息地。最终,一位伟大的女性,通过艺术干预改变了社会的决策。她也成为了亚诺玛米人民一辈子最感激的、最亲密的朋友。

展后记

说来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是从2020年的一月到五月在卡地亚基金会举办的。我们都知道,像这样的大展往往会提前好几年就开始筹划,所以,策展方是无法预料,在2019年年底会突然爆发新冠疫情的。然而,展览里现代文明给原住民带来的传染病,这种可怕的景象仿佛就是一个预言。交通的便利让疫情的确蔓延到了全世界各地,这地球上仿佛再也没有一个绝对安全的角落可言了。

参观完整个展览,我的内心依旧不能平静,克罗地亚一生拍摄的照片还在我的脑海里一张张放映。虽然,她讲述的是另一个半球发生的故事,但是,看看我们的当下,四周发生的一切,我不禁思绪万千。艺术对社会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想,此时此刻,答案自在人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