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世界产业发展形态正从机器工业化向生态工业化演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洪晓文 深圳报道
当前,“拉尼娜”事件等极端气候现象频发正提醒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对世界产业经济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挑战已迫在眉睫。近期,中国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绿色产业比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在10月23-24日举行的“百川论坛——当代世界产业政策2021”主题研讨会上指出,世界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到目前为止,基于物质的实体经济的增长对中国和世界来说依然非常重要。但是,世界的核心关切正在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效率”到效率和公平的权衡,再到追求“实现效率、公平和安全之间的平衡”。
金碚教授作主题演讲(主办方供图)世界产业正经历“四重变局”
金碚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世界产业发展出现重大变化,并且促使中国成为其中的焦点。具体而言,世界产业面临以下四方面变局:
一是技术变局。人类工业化的过程以技术来进行分段,新技术层出不穷,就会导致技术变局。在当前这一轮技术变局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迅速地逼近发达国家,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虽然中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差距在迅速缩小。而且在一些技术部门,中国甚至能和发达国家齐肩,甚至形成赶超的态势。
二是生态变局。工业革命以前的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人类发展的历程里,经济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也很缓慢,所以物质投入消耗相对比较少,经济发展对环境形成的压力不明显。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高增长以及大量的技术发明促使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投入到产业中,也消耗了大量的“碳”,对大气层和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人类现在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
三是机理变局。直到20世纪末之前的两三百年里,以西欧和北欧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经验几乎是唯一一条能够成功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然而21世纪以后,发展中的经济体中国也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化的道路,而且并没有完全模仿西方模式。
四是组织变局。工业化过程中除了土地、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组织。现在世界迎来了“强规管”现象,也就是政府在规则监管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政府作为一个强大的组织力量参与到工业化过程中,这一现象在中国比较突出。
全球产业迈向多元化的未来
基于对上述产业发展变局的判断,金碚认为,世界产业发展形态正在逐渐从机器工业化向生态工业化演进。在此过程中,工业化的机理会发生一些变化:
一是目的观变化。过去工业化的发展往往是由工具理性主导的,即强调追求利润、收入、GDP等,其增长和需求具有无限性。而当前,事实证明,仅以工具理性推动的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包括生态和环保的问题等。所以现在我们要强调“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第二,数量观变化。在“机器工业化”时代,目的观设定追求的是工具理性,所以以往经济学的数量概念强调最大、最优、最快。但现在各方都意识到一味追求数量“极值”会带来问题,因此未来产业发展的数量观会逐渐转变为综合适量,讲究“平衡”。
第三,资源观、技术观变化。通过投入资源实现增长、实现现代化,是此前工业化的基本思维,强调“技术改造世界”“人定胜天”。但现在应推崇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和自然相宜,而不仅仅是为了利。
关于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金碚教授指出,世界产业会走向多样化的未来。中国的发展已经证明,世界上的文明形态可以多样化,而且多样化的文明形态也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这进一步使得产业发展的形态也将是多元化的。全球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的产业领域之间,产业政策既有相同的、共同的方面,也一定会存在很多截然不同的方面。所以,将来每个国家、每个文明体系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体系,但它们之间是可以对话沟通共处的,可以用协议来规划、管理和协调全球产业政策。协调将是未来全球产业发展多样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作者:洪晓文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