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干燥炎热的气候使得这里人烟稀少,却也为干尸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自20世纪末起,科学家已经在这里的沙漠中陆续发现了数百具自然保存的青铜时代干尸,它们的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之间。随着这些远古干尸不断出现,一个关键问题显得愈加扑朔迷离: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中,一支中外联合团队借助全基因组分析推翻了此前的所有猜想,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也为亚洲内陆的古人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对于这些青铜时代的塔里木人群,溯源如此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的各类线索看似相互对立,指向了不同的起源。例如,他们的面貌与欧洲人相近,衣物由西欧绵羊的羊毛制成,而他们的饮食结构则展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最新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德国马普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Christina Warinner教授表示:“他们基于小麦、奶制品的饮食习惯来自西亚,小米的种植来自东亚,而麻黄等药用植物的种植则来自中亚。”
因此,对于这些人的来源,目前有3个主要的假说:他们可能是欧洲的颜那亚牧民的后代;也可能由中亚沙漠绿洲的农民迁徙而来;又或者来自天山或阿尔泰山的早期人类群落。无论哪个假说,都包含了一个古人类向塔里木盆地迁徙的过程。
当传统的研究手段不足以得出统一的确凿结论,溯源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现代遗传学手段。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马普演化人类学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组成国际合作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研究团队分析的对象包括了13具来自塔里木盆地的干尸,此前的测年研究已经将其年代限定在公元前2100-1700年。全基因组分析的结论令人意外:他们既不是来自欧洲的游牧民,也不是中亚的农民。相反,他们只有本地祖先,这是一支曾经广泛分布,但在约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时近乎消失的本地人类群落——古北亚欧人。
▲该研究分析的新疆青铜时代考古遗址(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他们发现,在最近1万年内,这些人群没有显现出与其他人类群体融合、交配的证据,这是一个此前从未发现的遗传隔离现象。这很可能造成他们在定居于塔里木盆地之前,遭遇极端而漫长的遗传瓶颈。
除了这些来自塔里木盆地的干尸,这项研究还分析了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干尸。它们的形成年代在公元前3000-2800年之间,是迄今在新疆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遗骸。有趣的是,这5具干尸则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遗传学特征。这些准噶尔人群的祖先主要来自西伯利亚草原牧民(阿凡纳谢沃人);另外,本地居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至此,这些研究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幅青铜时代画面:在塔里木盆地之外,具有不同遗传谱系的农民或牧民相互融合、杂交,而塔里木盆地的人群却始终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与周围的人群交流。无论是此前关于衣着、饮食的证据,还是这项研究里从牙结石中找到的乳蛋白,都彰显了这支在遗传上独立的人群,在文化上与周边人群维持着紧密的连接。
对于古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来说,这个发现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它说明古人类的基因交流与文化交流之间可能存在更加复杂的关系。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吉林大学的崔银秋教授表示:“对塔里木盆地干尸来源的重建工作,使得我们对这一区域的认识有了重要转变。我们也将继续研究其他时期的古人类基因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亚欧大陆的人类迁徙史。”
参考资料:
[1] 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52-7
[2] The unexpected ancestry of Inner Asian mummies。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2872-1
[3]The surprising origins of the Tarim Basin mummies。Retrieved Oct 27, 2021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32450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