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茶叶到茶业:退伍军人以“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中新网杭州10月29日电(钱晨菲)“每每回到家乡大竹,我都喜欢站在茶山的最高处远眺,看着蜿蜒的通村水泥路上车来车往,看着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心里充满着暖意。‘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能为家乡、乡亲们实实在在做些事,这些年的辛苦都值了。”
发出如上感慨的人名叫廖红军,是四川大竹人。2009年,在浙江退伍的他定居杭州,偶然间了解到妻子家乡的安吉白茶,并为之着迷。“我一喝到安吉白茶,我就喜欢,看到浙江安吉百姓能凭着种茶过上幸福生活,我就在想或许大竹也可以。”
大竹茶农采茶。(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经茶叶专家考察论证,大竹与安吉属于同一纬度,其气候、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白茶种植。从想法萌生到茶苗落地,时隔一年,廖红军常奔波于两地间。“2010年,带着2000多株白茶苗,我回到家乡试种。说实话刚开始的头两年压力很大,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投入多回报慢,只能埋头苦干。”
其回忆,第一年每亩茶园只产了一、二斤的茶叶,虽产量很少但格外珍贵。“大竹白茶外形挺直秀丽,茶汤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喝起来鲜爽甘甜。我们第一年送检就发现,大竹白茶的品质很好,氨基酸含量高。”
大竹茶山。(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试种的喜获成功让廖红军看到了大竹发展茶产业的希望,他开始开拓更多的荒山用以种植白茶。除了如何增产增收,帮老乡们谋出路也是他所努力的方向。
“大竹曾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34个贫困县之一,到2013年,全县仍有贫困村70个,占全县行政村的比例为18.7%,贫困发生率达10.3%。”廖红军说,“虽然我们大竹到处是山,但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山地撂荒严重。这些山荒着可惜,我尝到甜头后,很想帮带着大家一起富。”
云南烤茶。受访者供图想法一经提出,廖红军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不少村民不愿将土地进行流转,并对白茶的销售存疑。为此,廖红军组织了60位党员干部、村民包车前往安吉。“看到家家户户有洋房、有汽车,大家回来后干劲满满。”
在他的影响下,当地党委提出“党建引领、产村结合、助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目标,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了“三免三保”联动机制,不仅给村民免费提供茶苗和技术,还以每亩4000元的价格保底收购村民茶叶。
从茶叶到茶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大竹已成功创建了“铜锣山大竹白茶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以团坝镇为白茶种植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县周家、高穴、黄滩等13个乡镇发展白茶产业,种植白茶面积达8万亩,年产茶叶700吨。此外,当地已有茶叶公司13个、专业合作社25个,整年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为支持白茶产业发展,廖红军还带领村民们一起修建了长达33公里的产业大道,以此连接4个乡镇。2020年,大竹白茶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成为一张享誉全国的响亮明片。
云南烤茶。钱晨菲 摄大竹白茶走出大山的同时,亦带动着当地年轻人的回流。据统计,自2009年引进白茶种植以来,当地累计吸引返乡就业农民工25000余人次,吸引返乡创业青年34人,回引返乡创业大学生169人。“不少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的越来越好,都回来创业,大竹变的越来越有生气。”廖红军说。
不仅是“东茶西种”,待大竹茶产业稳定后,廖红军和家人们回到了杭州,希望能进一步为中国茶叶的普及做贡献。敢于挑战的他将目光投向了云南烤茶,并将这一云南特有的饮茶习俗带入杭州。“前几年我们在云南一个古村落里考察时,遇到了一位百岁老人,她家门前有棵千年茶树,老人家每天都会自己烤茶喝,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韵味十足。”
将茶叶放入陶罐,置于炭火上慢慢炙烤,直到水分尽失,茶香散发出来……在廖红军看来,此般与亲朋好友围坐在炭火盆旁手捧香茶,恰是难得的悠闲时光。
“烤茶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不仅反映着当地人对茶的喜爱,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好的文化就应该走出古村落,让更多的人认识、爱上。”廖红军说,他对云南烤茶走进杭州很有信心。“杭州是‘茶都’,茶文化已渗透百姓生活,同时我相信越来越国际化的杭州也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的饮茶方式,促进茶文化的交融。”
“浙江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我也想出一份力。军人退役不褪色,部队教会了我敢闯敢拼的精神,我把这些精神用到带领乡亲致富上,用在推动茶文化交融上,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爱国。”廖红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