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进博会|专访蔡司大中华区CFO马丁:中国半导体行业需政产学研商共同努力,企业应构建弹性供应链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霜、施诗 上海报道
受疫情和供需不平衡的影响,“缺芯”成为今年全球发展的一个关键词。今年以来,全球持续“缺芯”,令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备受关注。第四届进博会首次设立集成电路专区,云集集成电路行业上游材料、中游加工以及下游应用领域。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一份子,蔡司(ZEISS)已经连续四年参加进博会。
“我可以感受到,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上海政府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因为不断出台政策来推动开放和多边贸易,”蔡司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马丁(Christian Martin)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强调,中国市场不断扩大也使得蔡司享受到了开放的红利。“蔡司最主要受益于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此,马丁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要想在关键节点迎头赶上,那么需要政、产、学、研、商的共同努力。此外,马丁透露,蔡司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中国的监管环境。
中国半导体产业需各方共同努力
《南方财经》:作为蔡司大中华区半导体业务的负责人,你如何看待中国和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前景?蔡司在中国的半导体业务发展和投资计划是什么?
马丁: 半导体行业将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因为半导体无处不在。它是一个“赋能者”,是所有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目前大家都在谈论下一次工业革命,即半导体、5G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所有这些技术最终都基于来自半导体——一个小小的芯片。未来半导体行业对政府和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我认为会呈现两大趋势:第一,未来几年半导体市场将有非常强劲的增长;第二,市场竞争会很激烈。
这个行业有很强的政治作用,必须自给自足,因此各国都出台了很多政府。这意味着,针对小小的芯片,每个政府都在自我保护,并希望自给自足。正因如此,像蔡司这样的公司,希望可以参与市场的增长。蔡司已经开发了30多年的半导体产品,在半导体领域有很长的历史。
就中国而言,我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入场太晚,所以中国在一些关键的技术节点相对落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在一些更成熟的技术上有很强的基础。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要想在关键节点迎头赶上,那么的确需要各方的努力,因此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产业的投入、大量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半导体企业的协助。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南方财经》:蔡司将如何助力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马丁: 我认为应该通过合作分享。蔡司是半导体制造、技术、半导体光掩模技术的主流供应商,也是半导体工艺控制方面的领先者。如果可以合作,把这些领域的技术带到中国,甚至一起开发下一代工具,对中国半导体行业以及蔡司都是有益的。
企业应建立弹性供应链
《南方财经》: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都不得不停工、停产。这是否对蔡司的供应链造成影响?
马丁: 去年供应链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但可能没有那么严重。蔡司在中国以外生产的产品受到的影响较大。这可能像一个闭环:一些在欧洲或美国的供应商缺乏中国生产的芯片,那么他们就不能为德国和美国的工厂供应产品,因此我们在德国和美国的工厂也无法向中国的蔡司供应产品,也无法交付给我们在中国的客户。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直接受到中国供应链的影响,而是会受到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据我所知,我们的一款医疗设备原本可以卖出200台设备,但由于供应短缺,最后只卖出了100多台,是疫情之前的一半。
《南方财经》:你认为供应链问题还将持续多久?
马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全球供应链已经发展成型。如果其中的一部分出现中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整个链条都会出现中断。这就是为什么全球供应链很容易受到影响,就像丝带一样。我认为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仍然会持续很多年。
《南方财经》:未来相关行业和国家能否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
马丁:我认为是的。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全球供应链是多么脆弱,因此各国公司开始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即建立第二或第三供应来源,以便他们有更多选择。不过,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为需要更多的空间存放库存,最终将导致价格上涨。我认为,需要权衡建立弹性供应链与低成本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这完全取决于如何平衡,公司或国家必须做出决定。
将继续加码在中国的投资
《南方财经》:今年是蔡司第四次参加进博会,想必近几年你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变化也深有感触。如何看待中国营商环境的变化?
马丁: 约10年前,我开始在蔡司中国工作,很荣幸这么多年来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壮大。我可以感受到,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上海政府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因为他们不断出台政策来推动开放和多边贸易。
中国市场不断扩大也使得身处其中的蔡司享受到了红利。蔡司最主要受益于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的发展拉动了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我一直在说只要市场的蛋糕在变大,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分得一块。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市场在扩大、需求也在扩大,那么我们会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满足这些需求。
《南方财经》:大中华区是蔡司上一财年最大的单一市场,这对蔡司意味着什么?
马丁: 上一财年,近90%的蔡司全球收入来自德国以外的地区。在疫情全球暴发的背景之下,中国是其中的最大贡献者。考虑到蔡司在中国的规模,以及中国对蔡司的重要性,蔡司发起了一个特别的项目,叫“塑造中国内外市场”(“Shaping in and beyond China”)。这个项目不仅是为了业务增长,更意味着要加速本土创新。所以,我们不断扩张业务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同时探索新兴市场,发展新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中半导体的应用。中国市场是蔡司全球的主要驱动者,在中国我们更加注重产品研发,提升生产能力,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未来几年,我们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将超过3亿元人民币。
管理数据模型需更多努力
《南方财经》:蔡司是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
马丁:数字化转型确实是我们进一步增长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支柱,但是这个支柱并不独立于其他业务,而是在我们四大业务的市场战略中都根深蒂固。所以我们在四大业务中都有布局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重要的是,中国的数字环境与欧洲和美国的数字环境大不相同。我们将其分为四个差异:客户流程的差异,即如何在中国如何处理不同的工作流程;技术背景的差异,判断数字技术在中国的有效性;数字生态系统参与者的差异,中国的参与者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与欧洲的完全不同;监管环境和法律的差异,近几年中国颁布了很多关于互联完全的法律,如《个人信息保护法》。
《南方财经》:如何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与全球的数字化转型策略相结合?
马丁:这主要是如何合作的问题。我们在上海设立了额外的创新中心,确保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有效并适合中国环境。但我们还有一个全球数字创新中心,称之为蔡司数字创新部门。我们正在与他们密切合作,以确保如果他们有全球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使其在中国发挥作用;或者,如果我们有某些细节需要偏离全球蔡司标准,可以针对中国进行调整。现在这种合作模式运行还比较顺畅,既可以享受全球数据流,又可以在中国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整。
《南方财经》:你们有遇到过数据方面的困难吗?各方数据的来源和质量不同,如何将中国市场的数据与国外相匹配?
马丁: 我们暂时还没有遇到这些问题。但当然,一些数据相关的法律,如网络安全法、数据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确实有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未来一些数据只能储存在中国。但我认为也有机会利用这些数据。例如,根据在中国的数据构建某些人工智能算法,算法本身是匿名的,所以它不再与个人数据相关联。而这个被交易的算法可以在中国使用,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仍然看到在中国拥有这些数字创新的巨大优势。但是,在管理数据模型方面确实需要做出额外的努力。
(作者:吴霜,施诗 编辑:李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