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麻吉编辑 | 贝尔
在知乎上,工资低是星巴克被吐槽最多的点之一。
即使一线城市的星巴克,普通员工月薪也不过三五千元,而二三线城市的员工月薪则只有两三千。好心的知乎网友提醒道:月薪一万挺难的,年薪百万的更不要来体验生活了。
不过对星巴克员工来说,最近有一则好消息:日前星巴克中国宣布,从今年10月起,所有中国门店的全职员工将享有14薪待遇。此外,星巴克中国还升级了其他多项员工福利,包括调薪、早晚班津贴,并在部分城市提升了“助房津贴”额度。
提薪留人背后,是星巴克中国扩张的前奏。一份数据显示,2021财年星巴克中国已有5360家店,计划2022财年总店数达6000家。也就是说,该公司新财年打算不到14小时就开一家新店。
在过去高速开店的2017年,当时其开店速度也才15小时开一家店。
大举开店,掩盖不了一个事实——过去几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发展势头在不断下降,在华20年的星巴克似乎正跨入“中年危机”;反而,瑞幸、Manner等近年新兴的品牌则势头勇猛。
第三方咨询公司的数据称,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为3000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1万亿元,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增长的中国咖啡市场,正上演一场群雄逐鹿式争夺赛。
星巴克的中年危机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中国门店;到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已开出超过5360家门店。
凭借打造介于家和工作场所的舒适“第三空间”,星巴克逐渐成为中国消费者体验西式咖啡文化的胜地。
但入华超过20年的星巴克,正感受到“中年危机”的日益临近。
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受疫情反复影响,作为星巴克国际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7%。
此前的第三财季,由于业绩不及预期,星巴克就曾降低对中国市场的全年成长预期,将2021财年的同店销售增长从27%至32%下调至18%至20%。
作为对比,2017年才诞生的国产咖啡品牌瑞幸,在走出“财务造假”和“退市”风波后的增速令人瞩目。其2021年10月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1上半年总收入同比上涨106%,自营店同店销售额增长82.7%。
实际上,面对中国市场竞争对手的强力冲击和消费环境的变化,星巴克近年已出现增速下滑的苗头。
图源:Unsplash201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下降2%,这是其在华业绩9年来出现的首次下滑。在2019年第四季度分析师会议上,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预计2020财年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增长仅为1%至3%之间。过低的增长预期,再次引发市场担忧。
屋漏偏逢连夜雨。受2020年疫情影响,星巴克中国当年二、三、四财季同店销售额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分别锐减50%、19%和3%。虽然这一下降趋势在今年得到扭转,甚至今年第二财季录得高达91%的销售额增幅,但鉴于2020年销售额的大幅降低,总体成绩仍低于预期。
星巴克首席财务官Pat Grismer在2019年时,就曾针对中国市场过低的增长预期给出过三点解释:
首先,星巴克加速新店扩张,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同店竞食”效应;
其次,咖啡行业正处于竞争加剧的大环境;
第三,近年整体经济增速相比之前有所放缓,对零售业客流量造成直接影响。
在中国不断扩张新门店的星巴克,过去由于工资偏低,对人才的吸引力却不足。据霞光社观察,以北京地区为例,某招聘网站上星巴克咖啡师的月薪仅为3000至5000元,而瑞幸为咖啡师开出的月薪普遍在5000至8000元,另一家咖啡品牌Manner更开出了8000至9000元的“高薪”。
据小食代报道,一位人力管理业内人士曾表示,目前各大咖啡品牌对咖啡师的竞争非常激烈。对比2019年,2020年咖啡师的用工需求大约增长了30%。
面对中国市场越来越多新对手的持续发力,星巴克虽仍稳坐龙头位置,但压力与日俱增。
谁更懂中国年轻人?
为适应中国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近年星巴克也在不断做出改变。
除了持续扩张门店,并打造诸如臻选店、烘焙工坊,甚至是酒吧等定位差异化的门店,星巴克更补上了缺乏数字化运营的短板。
2018年9月,星巴克在饿了么平台开放外卖服务。2019年,星巴克在中国推出数字化为核心的到店预点餐服务“啡快”,消费者可通过手机下单并到店自取。2020年7月, “啡快”进一步登陆支付宝、淘宝、口碑、高德地图等平台。2021年3月,“啡快”又登陆微信小程序,并推出带有社交功能的“帮TA带”和“咖啡社交体验版”功能。
积极推动数字化,让星巴克从营造氛围感的“第三空间”迈入了讲求效率和便捷的“第四空间”。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曾透露,今年第二财季,星巴克中国的移动订单销售额占比达到了创纪录的34%。而2020年,星巴克中国的移动订单销售额翻了不止一倍。
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星巴克的外卖咖啡输在了配送费上。本已三四十元的单品价格,再加9元配送费,如此高的价格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在星巴克开始改变的时候,其他品牌已经抓住市场需求快速崛起了。
德勤发布的《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消费者摄入现磨咖啡的目的已经从初期的社交性场景需求,发展为功能性需求。尤其是一线城市消费者因工作压力较大,提神的生理需求已成为咖啡饮用的主要原因。
瑞幸、Manner等新式品牌,正是瞄准了咖啡消费习惯改变所带来的新需求。
相比主打“第三空间”,店面更大、装修更讲究的星巴克,瑞幸、Manner们的门店往往小到放不下几张桌子,甚至干脆不设座位。选择这些咖啡品牌的消费者,相比在咖啡店消磨时光,更在意是否能以更低的价格便捷地获取咖啡因。
南都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95后饮用咖啡的场景为“日常工作/学习中需要提神醒脑”。而瑞幸以51%的占比,超过占比47.8%的星巴克,成为95后最常消费的咖啡品牌。
调查还显示,95后选择咖啡的三大原因分别是口味醇正、价格便宜和购买途径便利。至于“喜爱堂食的门店氛围”这一原因,对年轻人们来说则不太重要,甚至排在产品创新、方便外卖、明星代言等原因之后。
仅就口味、价格和购买途径来说,星巴克相比新式品牌来说并不占优。
在口味创新上,一些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咖啡品牌也似乎更懂当代年轻人。
从小鹿茶,到厚乳拿铁,再到今年爆火成为不少年轻人口中“yyds”的生椰拿铁,以及9月才推出的丝绒拿铁……瑞幸不断推陈出新的爆品,吸引着一拨又一拨喜欢尝鲜的年轻消费者。
其生椰系列在今年4月正式推出后,即处于每日开售不久即售罄的状态。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感慨“永远在补货断货中,等了半个月都买不到。”
图源:瑞幸咖啡官方微博这款名副其实的“网红产品”,仅上市一个多月就卖出42万杯。随着瑞幸对制作原料椰浆的大量补货,该系列的断货情况得以改善,销量在夏天持续暴涨。6月30日,瑞幸咖啡称生椰系列产品单月销量已超1000万杯,刷新了其新品销量纪录。
另一款新品丝绒拿铁,则在上线9天时间内取得销量破270万杯的成绩,成为瑞幸的最新“爆款”。
资本热捧下,谁将在内卷中胜出
新式咖啡品牌的强势崛起,离不开资本强有力的支持。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咖啡赛道共发生21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46亿元。
其中,Manner咖啡在今年上半年就获三笔融资,投资方包括淡马锡、美团龙珠和字节跳动,其最新投后估值达162.5亿人民币;M Stand也在今年完成两轮融资,最新投后估值40亿人民币;Tims咖啡则在今年2月获红杉资本中国、腾讯等投资,投后估值32.5亿人民币。
资本助推下,新式咖啡品牌近年掀起了开店热潮。
以Manner为例,自2015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面积仅为2平米的门店后,直到2019年前,其门店数也不过十几家。
图源:Manner官网而2020年底至今,在多笔融资支持下,Manner迎来了一拨飞速发展。仅今年6月至10月,Manner就陆续在上海、北京、深圳、苏州等城市开出150多家门店。其门店数从2020年底时的约100家,猛增至目前的近300家。预计今年年底,Manner全国门店数将达400至500家。
不仅是Manner,其他新式咖啡品牌也在加速扩张抢占市场。
2021年初至今,Tims中国门店数量实现翻倍,截至10月底,其门店数达300家,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全国门店数扩张至1500家;获喜茶投资的Seesaw也加入开店大军,预计年底前开出约100家门店,计划未来五年将门店数拓展至500至1000家。
如此激进的扩张速度,源于中国咖啡市场仍被认为前景广阔。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兴咖啡消费国,中国市场的未来增速可观。
《2017-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相比全球咖啡市场消费仅2%的平均增速,中国咖啡消费量年增幅可达15%至20%。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2171亿元。
在今年7月举行的星巴克财报电话会中,星巴克董事长王静瑛表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故事还处于“早期阶段”。咖啡消费量的增长、中产阶级人口的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诸多因素共同为中国咖啡市场创造了“巨大增长跑道”。
火热的咖啡赛道,不仅吸引着“专业选手”入局,连一些新茶饮、老字号和便利店品牌也看中时机,卷入赛道不同维度的竞争。
其中,喜茶、奈雪、CoCo都可等主营新茶饮的品牌,先后推出多个咖啡口味产品,售价从十几元至三十几元不等。
便利店便利蜂则从今年4月起,以店中店形式开设“不眠海”饮品站,售卖精品咖啡、手冲咖啡及新茶饮品类。包括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经典口味和青提、板栗、桂花酒酿等创新口味的咖啡,价格集中在15至20元。截至9月6日,“不眠海”已经在全国一线及省会城市开出330家门店。
阿里旗下商超盒马也在近期宣布入局咖啡市场,推出自营品牌“盒马咖啡”,将依附于盒马鲜生开设线下门店,目前处于测试阶段。
而老字号咖啡,因为结合了老字号原本经营产品的特色,最为吸睛。
北京同仁堂开设的中医健康餐饮体验店“知嘛健康”,推出了多种中草药口味的咖啡,产品包括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山楂陈皮美式等;上海邵万生则推出结合糟卤、黄酒,甚至肉脯元素的咖啡;杭州胡庆余堂专门售卖“汉方咖啡”,打着“咖啡”概念,卖得实际是以咖啡机萃取而成的中药材饮料,号称有瘦身、养胃、舒缓、美颜等功效。
新老品牌的争相入局,让一线城市的咖啡行业竞争陡然加剧。
德勤《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10.8万家咖啡馆,其中75%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
另据上海市2021年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上海以6913家咖啡店的数量,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赢商网数据显示,仅今年第二季度,上海就新增了194家咖啡店。
尽管新兴品牌来势汹汹,在中国现制咖啡的整体市场中,星巴克仍占据着统治地位。
图源:网络对比星巴克和瑞幸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发现,瑞幸门店数为5259家,几乎与星巴克中国持平。但在上半年营业收入方面,瑞幸为4.93亿美元,星巴克中国则为17.65亿美元,几乎是瑞幸的3.6倍。
但这不妨碍中国新兴咖啡品牌的崛起,毕竟往前推五年,瑞幸还没成立呢。(霞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