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四唯”后立什么?宁夏领军人才评价这样做 来源:科技日报
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石志刚笑称,自己最近“腰杆很硬”。自治区最新制定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考核评价指标,在全国农科院系统都“圈粉”了,每次开会都有人向他打听。
“过去评价很单一,就是看奖项和论文的数量。现在标尺是一样的,而且科学全面,摆在那里谁都没话说。”石志刚说。
2016年,宁夏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院选出第一批21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培养。5年期满后,宁夏科技厅委托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对其进行考核评价,结果日前正式出炉。
如何让这些高层次人才切实发挥“领”的作用?以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杠杆,便显得至关重要。
“专家不是用来数数的”
“人是最难评价的,更何况是领军人才。”宁夏科技厅创新体系建设处相关负责人坦言。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三评”改革要求,人才评价除了德和才,最重要的就是破“四唯”。那么,“四唯”破了立什么?
科技管理部门认为内容应该体现综合性,“我们以创新价值、贡献和实效为导向,并将它转化成具体指标”。
在充分听取相关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宁夏领军人才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培养对象自评与用人单位、专家、归口管理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前,被评价对象提交材料后,专家大多根据成果数量多少打分,而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价值,显得有点次要。”相关负责人透露。
专家的作用不是数数,所以宁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分开,只让专家从品德、能力、业绩三个方面作定性判断,定量评价则由工作人员核实后交给计算机。
奖项、论文等因素也得考虑,但比重只占40%。记者注意到,为了把握“质”和“量”的关系,即便在客观评价环节,按数量赋分也有上限。
评价体系还有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内容。用管理部门的话说,“既然是领军人才,你不能光忙着自己发展,得把团队带起来。如果团队一团糟或者压根没有团队,这就不叫领军人才”。
21人产生效益近52亿元
循着这样的标准,宁夏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交出的成绩单是亮眼的。
评价结果显示,这21人在培养期内共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科技项目115项,有7人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5项,授权专利122件,制定技术标准43项。粗略统计,他们开展成果转化推广产生经济效益近52亿元,有效带动了学科建设发展,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宁夏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梁小军,在深度贫困区开展草畜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转化示范,5年累计实现增收节支16亿元以上。
不但个人实现价值,更要团队共同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主导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3个,有些已成为引领行业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要创新载体。
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军率领团队搭建了智能铸造领域的“四朵云平台”,并成功申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首个产业创新中心;宁夏医科大学姜怡邓带领团队组建了国家卫健委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这是宁夏首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
基本而言,每个人都能凝心聚力,带领一个团队干事创业。
在他们的团队中,共产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托举人才12人、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6人,申报及获批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5个。
评价体系将继续优化完善
由于是首次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培养和评价,问题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不拘一格育人才,这话说起来顺口,做起来却是羁绊重重。”一位领军人才向记者吐槽。
个别培养对象所在单位,或是由于人员短缺、非科研工作任务繁重,或是由于科技创新平台不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对领军人才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成长,岗位变动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考评组还发现,领军人才培养周期设定缺乏灵活性,培养衔接机制有待完善,评价指标设置需要更加科学。
比如个别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提前实现培养目标,而统一规定5年期满才能考评,反不利于其发展。另外,部分领军人才在培养期间又被评为青年拔尖人才,造成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的低效与浪费。
记者从宁夏科技厅获悉,第二批领军人才今年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将进一步优化完善。
目前,宁夏已有7批次90人进入这一培养序列。今后,科技厅将压实领军人才所在单位主体责任,并在优化培养方式、构建衔接顺畅的培养机制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
“‘领军’二字,责任千钧。我要做好研究、带好团队、搞好转化,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领军人才应有的作用。”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军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