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造富”万千农户
中新网郑州12月31日电 题:河南: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造富”万千农户
作者 阚力
家门口的“铁饭碗”:编藤赚取零花钱
12月,豫北小城濮阳市范县有些干冷,73岁的脱贫户李雪荣如往常一样,早饭后裹着厚厚的棉袄,提着手提布袋匆匆出门,前往离家几里地的张庄镇凤凰社区的编藤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年多来,李雪荣每日如此。跟当地黄河滩区的“庄稼人”一样,她自易地搬迁到凤凰社区后,就无地可种了,而并不复杂的编藤工艺,成为李雪荣等人的“新饭碗”。
在凤凰社区礼堂改造而成的编藤车间里,李雪荣和20多个同龄人,喜笑颜开地给家具构件编着藤条,一边唠嗑一边干活。看到记者拍照,她们羞涩地扭头看过来。
经过交谈得知,李雪荣搬到凤凰社区后,在家照顾了一段时间老伴,老伴过世后,子女也外出打工了,她就独自一人赋闲在家。2019年,编藤车间启动后,她就随着社区居民一起,在家门口就业。
“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歇,离家就这几步远。”李雪荣说,编藤采用计件制,没有固定工作时间,多劳多得。
据介绍,根据构件的大小不同,编藤手工费也不同,以户外椅靠背为例,一件手工费1.8元。而以李雪荣的速度,不紧不慢一天能做十多件,也就有了20元钱以上的收入。
图为范县户外家具生产基地所在的特色产业园区。阚力 摄“开个这厂子不孬,俺能编藤换馍。”李雪荣告诉记者,车间每天免费提供一顿午餐,每天的收入足够她吃喝了,“给俺孩子也减轻负担,不用找他们要生活费了。”
听见李雪荣提到“编藤换馍”,一旁的董爱菊笑呵呵地接话,“年纪大了,一块说说笑笑也开心,也能挣两个(钱),多好!”
2018年,董爱菊家搬迁到凤凰社区,她就从外地的工厂回来了。现在,儿媳照看着孙子,赋闲在家的她不久前也加入社区的“编藤大军”,成为李雪荣的“工友”。
记者了解到,李雪荣等人主要是为远销欧美的沙滩椅等定制户外家具编藤。几年前,张庄镇在外经营家具生意的张绪胜,决定返乡建厂,为父老乡亲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家乡发展,凤凰社区的“庄稼人”便成了受益者。
2019年,以张绪胜的家具厂为生产基地,编藤车间在张庄镇及周边一些乡镇社区遍地开花。家具厂生产负责人说,编藤不是体力活,需要场地不大,岗位大多面向老年人,“所以我们把编藤环节下沉到社区扶贫车间,甚至居民家中,我们提供构件和藤条。”
目前,这个家具厂每天要为濮阳市近50个成规模的编藤车间,支付最低三万元的手工费,为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一千多个就业岗位。此外,该厂的焊接、组装等环节,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众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最高月收入能达8000元。
家门口的编藤车间里,社区群众一边唠嗑一边干活。阚力 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筑牢“铁饭碗”
其实,不仅仅是范县编藤,作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特色产业早已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且“茁壮成长”,让群众在家门口端上了“铁饭碗”。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的顺口溜在豫南光山县口口相传。十几年前的穷山,如今在油茶产业带动下变“富山”。
在该县,带动这一特色产业的司马光油茶园覆盖6个乡41个村民组,目前实现了年产值近亿元,帮扶贫困人口逾千名,安置2000余名周边群众就业。年逾七旬的陈文珍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她告诉记者,家里山林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她和老伴在油茶园务工,年收入3万多元,“还有养老金。”
地处桐柏山腹地的南阳市桐柏县回龙乡,以夏枯草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是当地群众增收的新途径。今年40岁的村民王宝君,曾因事故造成高位截瘫,家中债台高筑,而如今,夏枯草成为他的“救命草”。
他告诉记者,夏枯草是自然生长,不需要打农药,冬天种夏天收,而且由商户上门收购,“我家的地种了夏枯草,一亩收入四千多块钱,比种小麦收入还高一些。”
在回龙乡,夏枯草的种植已经超过万亩,其产值能达到六七千万元,“这是我们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主要产业发展渠道。”该乡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南阳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的“花草经济”迎来高光时刻。特别是,随着艾草制品需求迅速增长,这颗野草摇身一变,在南阳“长”出一群大产业。在当地,艾草企业达到1500余家之多。据南阳宛艾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南阳市年产艾草数十万吨,年产值超百亿元,带动了30多万农民从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中收益。
而在位于黄河滩区的兰考县张庄村,其种在滩区的数百亩草坪,靠着电商渠道销往各地,最高日收入可达五六万元。从“寸草不生”到卖草致富,张庄村的“草经济”做得风生水起。
家具厂车间里,工人正在进行家具组装。阚力 摄有力措施保障特色产业“茁壮成长”
那么,特色产业何以在中原大地“茁壮成长”?河南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近些年,河南深入开展田园增收、养殖富民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加强产业扶贫基地、带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四大载体”建设,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有效帮扶模式,促进“龙头企业做两端、脱贫群众干中间”。
同时,河南还将50%以上的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对有小额贷款意愿、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应贷尽贷,对因灾无法按时偿还小额信贷的及时办理续贷手续,通过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等措施为企业纾困解难。组织引导帮带企业、扶贫车间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围绕灾后重建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地就业。用足“雨露计划”培训等政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截至今年10月底,河南省纳入年度实施计划的产业项目6401个,投入资金占衔接资金总量的62.34%;当年新增小额信贷60亿元、居全国第4位,惠及脱贫户17.75万户;销售帮扶产品680亿元;全省短期技能培训3.35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9万人、以工代训项目培训14.49万人。
目前,河南全省公益性岗位达到77.17万个,其中灾后新增15.81万个。截至11月22日,全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227.1万人实现应就业尽就业,规模超过去年21.66万人;全省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14345.2元,较上年增长1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