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社论丨积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时间:2022-03-04 10:46:56 | 来源:财富动力网

新市民群体扎根城市,意味着他们的后代也可以在城市中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最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将联合下发文件,征求了十几个部门的意见,做好对“新市民”的服务工作。

“新市民”与户籍制度存在联系,主要是指已在城镇居住但还没有户口的,或者刚拿到户口不足两年、三年的市民。他们中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是农民工,还包括一部分刚刚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外地年轻人。

数据显示,2021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但2021年初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约45.4%,两者之间相差约20%,这部分主要就是那些在城镇工作但没有城市户籍、或刚刚取得户籍的新市民群体,数量大约有3亿多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这些新市民和老市民一样,都希望能够在城市扎根,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以及赡养老人等。但是,他们首先面对的是由于没有户口产生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给的问题,比如子女上学、医疗等;其次,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不具有稳定的工作,或者在新经济部门灵活就业,或者频繁跳槽,这会影响他们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评价,并让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服务门槛变高;其三,最主要的挑战是,在城市当中较低的收入决定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难以购买住房,要让他们留下来,需要为其提供成本较低的公租房。这三个因素导致近年来许多新市民最终选择回乡,这可能会加剧一些城市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高达3亿规模的新市民群体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巨大潜力所在。3亿规模的新市民群体有很强的市民化需求,实现这一部分人口的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一步。他们的居住、教育、医疗、消费等需求是实实在在的,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力量。推动“新市民”的市民化,让他们在城市有稳定的居所并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他们会更有动力为了美好生活不断工作和努力,实现从生产服务者向消费者的转变。

新市民群体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之一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其中就包括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等,进城农民工则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因此,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安心进城,稳定就业,最终安居乐业。

中国当前面临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挑战。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必须以提高人口质量为前提持续提升经济效率。人口数量高达3亿的新市民群体扎根城市,意味着他们的后代也可以在城市中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当前,新市民的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居住。因为相当一部分进城打工者主要是为城市发展提供服务,收入比较低,买不起住宅,市场上租住成本也越来越高,且不稳定,对他们的成家立业构成一定影响。因此,应该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实施租购并举,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住房问题。

如何为新市民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满足这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也是一个金融难题,因为涉及到巨大的建造成本、运营维护费用以及低租金水平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更普惠的金融服务,以满足新市民在居住、教育等方面的融资需求。这些问题和挑战都需要通过金融创新以市场化的方式加以化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