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这些措施凸显了国家稳投资促发展的力度。
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认为,扩大有效投资是短期内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我国有效投资的空间很大,要通过政府投资和金融支持,带动市场主体加大社会投资。随着资金陆续到位,将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起到支撑作用。
今年扩大财政支出一个重要方面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比去年增加3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元专项债券中,实物工作量大部分将在今年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业界人士也普遍认为,在重大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需要切实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资金引导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刘振东认为,扩大民间投资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为解决当前民营企业“不敢投”“不愿投”“不能投”的问题,激活和规范民间投资,应尽快完善促进投资的办法。一方面多设“绿灯”,清理各类隐形壁垒,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推动基础设施、电信、能源等领域加大向民间资本开放;另一方面多设“路标”,建立各级投资项目及政策信息公开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新技术、新产业、新基建以及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给予持续稳定有力的金融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张占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底层基础设施研发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市场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建设企业资金压力较大,需要政府在先期投入方面加大引导,发挥政府资金对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同时要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发挥政府资金对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业界人士认为,我国有效投资的空间很大。
“‘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是个‘大套娃’,目前已分解出2600多个项目,正在稳妥有序地推进实施。”何立峰说,精准把握投资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双碳”、新兴产业、老旧设备更新等重点领域建设;重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养老、托育、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等。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相继公布了投资计划,部分省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了较高的投资增速。同时,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集中落地开工。在山东2022年600个省重大项目名单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多、体量大。2022年广东省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其中基础设施重点项目564个,重点聚焦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如推动5G网络建设和行业应用等。
“2022年1月新增信贷、社融均创单月统计新高,政府债券、中长期贷款等较快增长体现了项目配套融资供求相对旺盛,2月建筑业PMI指数环比回升2.2个百分点至57.6%。”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上述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投资正在加快发力。
温彬表示,基建投资承担着托底经济的功能。传统基建体量规模和发展空间相对较大,重点投资领域集中在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城市燃气管道、防洪排涝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等。新基建领域增长潜力大,特别是创新发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投资,既能创造短期需求,又能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表示,在积极财政政策释放出巨量资金后,对各级地方政府的项目准备、实施、管理能力也将提出更高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提高项目库“容量”和“质量”,防止“钱等项目”或资金与项目“分家”。要进一步强化项目与资金间的匹配度,保证项目建成后有一定收益和现金流。要做好项目管理,努力提高投资绩效。
“我们将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健全专项债券项目常态化储备机制,研究出台专项债券规范管理和加快支出使用的若干措施,优化资金投向,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