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乔启迪
编辑/石一瑛
Keep是一个明星。作为中国最大的一家在线健身平台,它在2021年就号称注册用户超过3亿;它的背后,是软银、GGV纪源资本、腾讯……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型投资机构;它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希望借线上健身内容服务、周边健身设备、相关运动产品形成一个盈利闭环。万事俱备,它眼下的目标只剩下一个——上市。
F轮融资一年之后,经过8轮融资的Keep尽管财报业绩依然亏损,还是开启了上市之路。2月25日晚,这家运动科技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
若此次成功上市,Keep将成港股“运动科技第一股”。据天眼查信息显示,Keep关联公司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法定代表人及工商披露的最大股东为王宁,持股比例为85.44%。
而投资者更关心的是,Keep给出的盈利模式是否能够支撑它的估值,它所构筑的护城河是不是足够深?
商业化探索与疫情红利
回顾一下Keep的融资之旅,它就像是一群知名投资机构的一个大Party。2014年11月,Keep拿到泽厚资本的3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2015年2月,Keep App正式上线。5月,获银泰资本和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500万美金A轮投资。8月,完成1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
2016年5月,获得3200万美元C轮融资,由晨兴资本和GGV纪源资本领投。8月,获得腾讯C+轮战略投资,金额未披露。
2018年7月,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由高盛领投,腾讯、GGV纪源资本、晨兴资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老股东跟投。
2020年5月,Keep完成E轮融资,金额8000万美元,领投方为时代资本。
2021年1月11日,Keep宣布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这也是投资方数量最多、交易金额最高的一轮。由软银愿景基金(Vision Fund)领投,高瓴资本 (Hillhouse Capital)、高都资本 (Coatue Management) 跟投, GGV 纪源资本、腾讯、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时代资本 (Jeneration Capital) 以及 BAI 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追投。
Keep的估值已来到20亿美金,较上一轮融资时翻了一倍。
但彼时,疫情反复与消费者回归线下健身房的场景不断交替进行,这家已上线七年、同时布局线上线下的健身“独角兽”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变现,才能赢回血本?
Keep智能硬件展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招股书显示,Keep营收来源主要由消费品业务、会员与付费课程、广告和其他服务构成。其中,Keep消费品包括智能硬件、小器械等耐消品,以及健康轻食、健身服饰等快消品;Keep会员服务则向收取会员费的用户提供包括独家健身课程、直播课程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定制计划等服务。
从营收来看,Keep在2019年、2020年分别入账6.6亿元、11.07亿元。但这两个年度尚未能实现盈利,分别亏损了3.66亿元、1.06亿元。
2021年前9个月,Keep总收入就达到11.6亿元,超过了上一年总和,但仍亏损6.96亿元。Keep对此解释为:“公司策略性地增加了在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方面的支出,以进一步获取、激活及挽留用户。”
从营收组成来看,主要包括智能单车、手环、智慧秤、跑步机等硬件,以及健身装备、服饰、食品的Keep自有品牌产品贡献的份额最大。
根据Keep招股书,2020年自有品牌产品收入占比接近6成。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占比约30%,广告及其他收入占比12%。
回看Keep的八轮融资时间线可以发现,2018年到2020年间出现两年空白,这里正是Keep进行商业化探索的关键阶段。
Keep之前一直以免费健身软件形象示人。直到2018年,推新的Keep给出9.9元/月的优惠选择,首月过后按30元/月计费。
但这一优惠力度并未持续太久。在当年的知乎提问下面,一些老用户对后来28天98元的收费标准表达了不满。
也是自2018年起,Keep开始更多维度的商业化尝试,相继发布了线下健身空间Keepland、智能健身硬件KeepKit、服装品牌Keepup、轻食沙拉Keeplite等。
2019年11月,Keep发布第一款智能动感单车C1,当时定价超过2000元。Keep近期还将发布一款价格更低版本的智能动感单车新品。
互联健身硬件的故事,在疫情期间被投资者们反复提及。
大洋彼岸的运动科技公司Peloton,在传统连锁健身房接连倒闭的背景下,依靠在线健身平台概念曾经创造半年股价飙升7倍的神话。与Peloton同处居家健身赛道的Keep,也是疫情红利期的受益者之一。
但现在Peloton正身陷产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备受争议,股价也大幅下跌,Keep选择眼下的时机冲刺IPO,似乎有着逆势上市的意味。
而就在招股书提交之前的2月中旬,有消息称Keep近期进行了一轮大范围组织架构调整,RDC(运动内容中心)被拆分、消费品业务南迁,公司还引入经验丰富的首席市场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赛道外,短视频平台抢走注意力
Keep若想稳固会员及付费课程的营收,必然需在内容上倾注心血。
目前,Keep App会员主要采用两种会员体系,一种是传统的Keep会员,分为包月、包季、包年。
年卡原价248元,季卡68元,月卡25元,连续包月则首月会员费9元,次月续费19元;连续包季35元,次季续费58元;连续包年为218元。
另一种会员被称为“联合会员”——即购买可同时享有两个平台的会员权益,包括Keep与猫眼、喜马拉雅、亚朵、网易云等平台合作推出的联合年卡,价位在168元-248元之间。
但成为会员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若参加周期较长的训练营,还需额外支付费用。
2021年12月,Keep发布“万人伸展计划”,表态将通过IP化运营扶持健身内容创作者。
根据Keep方面提供的数据,平台上聚集约1000位优质的内容生产者,2021年产出156节百万跟练课程,每天有近百万人和创作者互动。
针对不同阶段的创作者,Keep提供的支持重在流量运营、产品服务和商业化变现三大版块。
健身平台扶持内容创作者的本质,正是一场对优质教学资源的争夺暗战。
超级猩猩创始人兼CEO跳跳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曾提到,中国健身行业对优质教练的需求存在缺口,“我们绝大多数传统健身房是销售驱动,市场本身就缺优秀产品和体验的供给,核心就是缺优秀的教练。能够服务多少用户,取决于我们有多少优秀的教练。”
尽管国内很难找到第二个与Keep同类型、同体量的综合型健身平台,但Keep真正的竞争对手,或许本就存在于健身赛道之外。
内容上,B站、小红书等入驻大量KOL的平台,亦能提供丰富的居家健身教学资源;硬件及服饰、食品的销售方面,更有淘宝等大型电商形成竞争。
与一些自主建立起教练培训体系的健身房不同,由KOL入驻构成的教练体系,核心价值仍把握在内容生产者手中。这也就意味着,人员的流动与多平台运营随时可能分流消费者对Keep的专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线下,是否指向光明未来?
2018年,Keep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出数十家按次健身付费的线下实体店Keepland。
但线下转化的尝试很快遇阻——2020年3月,距离上海第一家店开业仅一年时间,Keepland就关闭了全部上海门店。
再次回归线下,Keep在今年2月宣布推出 “优选健身馆计划”,年内计划开到100家。
不同于以往,优选健身馆有两种模式:第一种,与传统健身房合作,Keep专业教练团队入驻合作健身房的团操教室进行运营,将传统健身房的团操教室改造成按次付费模式。第二种,仍是熟悉的Keepland 自营门店。
据悉,全部门店的全部课程定价均为每节49元。相比起几家主流团课健身房近百元的课程单价,初步来看Keep优选健身馆的优势主要落在价格上。
若Keep保持长期的较低定价,最终能否覆盖门店运营成本,能否成为留存用户的长久之计?以及,由此吸引到的消费者是否是Keep理想的目标客群?这些问题仍需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乐刻门店超过800家,超级猩猩门店超过200家,且大多选址核心商业地段。
家住上海的余女士是Keep年度会员用户,她七年前开始使用Keep,但近几个月使用较为频繁,约每个礼拜四次。
余女士告诉界面新闻,自己的需求主要是减脂,“我的需求不是练肌肉,也不需要器械,对我来说,Keep的存在可能取代了线下健身房。”
她认为,Keep更适合“想运动的懒人”。
余女士说:“对于没有条件或者懒得去健身房的人来说,是一个让自己去做运动的好方法,因为如果要我专门去健身房的话,会进一步降低我想要运动的意志力,我觉得在家Keep比外出去健身房更好坚持。”
如此看来,付费会员更像是一种双向选择:用户获得居家健身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Keep则需要通过这一机制筛选乐意付费的优质用户。
拥有六年线下健身经验的徐女士,2020年起开始热衷于参加按次付费团课,不到两年时间已投入一万余元。但徐女士上一次使用Keep,还是在2020年回国隔离期间。
在她看来,keep与线下健身房同样是互为替代的模式,“疫情管控的情况下,Keep可以满足随时随地锻炼的需求,但如果能选择线下健身房,我肯定是不会选线上软件的。”
她提到,团课类课程有一个特点,学员会和团课老师建立比较好的关系,“拿我自己来说,比如我的老师换了门店授课,即使我去起来有点不方便,但我也会因为想上这个老师的课换一个门店跑。准确地说,我对老师的粘性比较强。一个新开的健身房,无论是不是Keep,可能都难以满足我的这个需求。”
此外,门店规模与分布、门店管理水平,也是消费者做决策前的重要考量因素。
虽然在健身习惯上有着较大差异,但余女士和徐女士均表示,交通便捷程度和设备条件是决定是否前往门店的硬性指标。
2020体博会发布的《2020年全民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女性借助运动类APP的比例高于男性,且更爱跟着APP上的视频进行锻炼。此外,女性在购买健身卡、健身课程、运动类APP会员、瑜伽舞蹈用品等方面的消费比例相对更显著。
用户方面,Keep在2020年3月发布女性居家运动生活报告,显示活跃用户中女性占比超过6成。2021年“双11”电商节期间,Keep女性用户的消费金额为男性的2.08倍,其平台上女性用户的活跃度及购买力均高于男性用户。
整体用户数据方面,2020年Keep全年平均月活跃用户(MAU)为2970万,2021年年均月活则达到3440万。2019年Keep平均月度订阅会员80万,2021年为330万,增长超4倍,而会员渗透率则从3.5%增长到9.5%。
但如何实现线上至线下、免费到付费的转化,尤其针对自营门店应如何缝补空隙、避免重蹈覆辙,同样值得慎重考量。
无论如何,Keep的转变背后,正反映出健身业态之整体变革:新兴互联网健身平台与传统健身房,不再是对立和挑战者的关系,而是逐渐成长为共生互惠的合作者。
看起来什么都想做的Keep,仍然向外界展现出一种摸索者的姿态,并与赛道上的其他参与者们一道,尝试打开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