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山清水秀,春意盎然。走进贵马村河畔1000亩连片的农田里,一墒墒整齐划一的蔬菜地,有的喷灌头匀速旋转为土地调墒,有的刚长出幼苗,有的还没有走出温室大棚,有的含苞等待采摘;村民们有的正抢抓农时忙着采收,有的搬装外运卡车,有的推箱进入冷库,有的驾驶农用车在农耕路上穿梭……宛如众人齐绘一幅“春耕图”。
众人齐绘“春耕图”。
那洒镇于2019年成功引进云南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贵马村实施蔬菜种植产业扶贫项目,近3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公司+基地+新主体+新平台+合作社”的发展思路,致力把贵马村打造为“一村一品”产业振兴示范村,让占全州100万亩外向型蔬菜基地千分之一的“贵马菜”跻进了大湾区的“菜篮子”,蔬菜产业让该村发生“十四变”,切实感受到一棵菜给一个村带来的“四射活力”。
建设产业基地,需要规模经营,必须流转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一切,依山傍水的世居壮族同胞更把土地视为“命根子”。“虽然务工挣钱,单靠打工不能善终,土地是我们最后的依靠,谁给我们保障?”“倒了田埂,并了田块,今后我们土地怎么划分?”“公司倒闭,人跑地空,一个烂摊子,我们找谁?”这些都是打心底可以理解的农民心中的担忧,土地流转实属不易。
那洒镇党委政府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深入村寨做思想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给群众算收入账、作出承诺,让公司方与群众面对面商谈地租,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等权利义务关系,一步步打消群众起初对“公司垮台、老板跑路、土地弄丢、田块撂荒、租金泡汤”等各方面的顾虑,最终在土地流转合同上签印,完成基地建设关键一步。“土地承包权不变,老板带不走,丢不了”“田地有人种,不撂荒,还有租金,我们安心去打工”,三年来的见证,群众思想解放了,意识转变了。
蔬菜销路变广。犁田耙地机械化、喷水保墒自动化、施肥浇水一体化、农药施用低残留低毒化,整地、下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五统一”,菜品第一时间入冷库保鲜,还可扫二维码追溯源头,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生产之路为全镇全县乃至全州蔬菜基地建设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升级,有效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基地的示范效应还提升了周边农户的科技种菜意识,辐射带动提高科技种植管理水平,对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司方积极主动跑市场,沪粤一带找销路,最终跻身广州蔬菜批发市场。基地白天采摘,边摘边入冷库,晚上或次日凌晨可出库,24小时运抵广州,分散批发至各超市网点零售。基地蔬菜一年三熟,单熟平均亩产2000公斤,年均亩产近6000公斤,蔬菜均价每公斤3元,年均亩产值18000元。1000亩基地年产优质蔬菜600万公斤,年产值1800万元。三年以来,累计为大湾区供菜9000吨,累计总产值5400万元。
蔬菜基地虽然引入机械化、自动化,但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蔬菜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常年有40个固定工,平均每天另需要40个临时工、40个计件工,平均每天可解决120人就业,全年就业达3.6万人(次)。劳动力半劳动力均可入地劳动,家门口务工,挣钱管家两手抓,打工与家庭生产两不误,每天工资从80元至300元不等,按每天平均工资150元计算,年务工300天,人均年务工收入4.5万元,务工群体收入达540万元。租地农户每年可获得地租65万元,另外国家补助给村集体投入到建设冷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入股资金,每年村集体可分红近30万元。一个蔬菜基地同时也带“富”了一方群众。
蔬菜基地建成投产以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被带“活”了的贵马村,那洒镇党委政府按照乡村振兴项目向产业基地村倾斜的鼓励支持政策导向,今年又被列入“百千万”乡村振兴项目村,将投入900余万元打造精品示范美丽村庄,贵马村未来还大有可期。(顾家富、卢永成 文/图)
【责任编辑:徐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