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让大部分人意外的是,传统家电公司自研芯片,已经有20年的历史。
今年年初,美的表示其自研的MCU控制芯片全年出货量约一千万颗,更早之前,格力也宣布其自研的MCU年出货量超过千万颗,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千万量级的芯片出货,如果是手机SoC的月销量,是一个好数据,但如果是价格低廉的MCU,根本不值一提,更别说是年出货量。
"一颗MCU的单价大约为2元,一千万颗的MCU意味着两千万的产值,可能都不足以养活一个团队。"家电行业硬件专家谢智信告诉雷峰网。
一方面,自研芯片本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另一方面,研发出来的芯片仅供自用,量不够大,无法节省成本。传统家电企业究竟为何如此积极入局芯片呢?是借由自研芯片的由头拉高自身股价,还是在国产替代热潮下借机享受政策红利?中国的家电企业们又是如何做到在涉足半导体20年后,依然没有成绩的?
自研芯片不为赚钱
在雷峰网与众多业者的交流过程中,大多数观点认为,保障供应链安全是这些家电企业的主要目的。
传统家电企业自研芯片有两次高潮,一次是1999年国家发布18号文件之后,TCL、海信和海尔相继入局芯片研发;一次是中兴被制裁后,更多的传统家电企业集体意识觉醒,开始组建自己的半导体军团。
相比手机SoC,家电所需的MCU的技术难度偏低,研发投入较少。想要通过自研芯片降低成本难度很大,因为国内已经有不少芯片公司在中低端MCU领域已经有较强的实力,组建自己的队伍并投入研发,且不说能否盈利,能保持自负盈亏已是万幸。
"他们不是想靠自研芯片赚钱,而是在学某手机厂自己囤备胎。"一半导体从业者向雷峰网表示。
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的故事至今令人动容,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只拥有芯片设计能力而没有芯片制造能力,依然无法保障供应链安全,即便拥有一支战斗力强劲的芯片设计团队,也难抵产业链上下游的制裁。而芯片制造投入大,建造晶圆厂不在传统家电企业的计划之内。
不过,家电企业自研芯片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如果遇到缺芯的大环境,有芯片研发能力的家电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
某芯片设计公司创始人向雷峰网解释这其中的逻辑:"家电厂商增加了芯片设计环节之后,就能跳过芯片设计厂商直接和晶圆厂对接,并同封测厂打交道,缩短了供应周期和节点,有一定的垂直供应链保障生产"。
但这一优势也具有局限性。"实际情况是,市场需要看实际的经营情况,如果家电企业的产品单一且数量不够大,不一定会受到晶圆厂的待见。投入的有效性更多表现在建立起自己的芯片护城河。"这位创始人也承认事实上有芯片自研能力的家电企业也容易身处劣势。
谢智信也表示,做生意讲求利益,行业新兵的需求量远远赶不上传统平台,最终只能是需求量的一方更容易拿到订单。
既不盈利,也无法保障供应链安全,难道传统家电企业们真的都只是想抢占风口分一杯羹?
有人“上探”芯片产业链,有人炒房
某家电公司研发总监韦无限告诉雷峰网,做产品的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因此深入供应链寻找机会就成了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尤其是当下家电企业们纷纷走上智能化转型之路,完全依赖现有市场无法满足产品智能化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要么找不到符合规格的产品,要么自己拼凑增加额外的芯片,最终成本会很高。"韦无限说道。
另一位半导体公司创始人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传统家电自研芯片在他看来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如果这样定义的话,如今的半导体公司瑞萨、飞利浦都是从家电做起的,三星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也就是说,虽然目前看来传统家电企业自研芯片。安全和盈利两样都不占,也不能就此否定部分企业进军芯片的初衷和决心。
在韦无限看来,确实有一部分家电企业想做好芯片业务,且最终目标可能是在市场中竞争。
这些家电企业通常会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同芯片公司合作,并在合作伙伴研发的芯片上打上自家的标签;第二阶段开始加入自己的理解,让合作方按照自己的规格开发芯片;最后一步才是拥有独立的芯片团队,自己做芯片设计。
"海信宣传了很多年自研画质芯片,实际上2021年之前,海信都没有自己流片,全是依赖合作伙伴的核心技术,这是正常的发展逻辑。"韦无限说道。
公开资料显示,海信是众多传统家电企业中最早启动芯片研发项目的公司之一,也是唯一坚持到今天的家电企业。而与海信同时期在芯片领域起步的TCL和海尔,没遵循这一发展逻辑,也没能取得成果。
TCL在1999年同国有政策性投资机构国投电子共同投资兴建了爱思科微电子,作为909工程项目之一,运营不久未能继续下去。
2000年,海尔在上海成立集成电路公司,并在5年之后实现MCU量产,但好景不长,同国际MCU巨头Microchip长达7年的专利诉讼之后元气大伤,海尔集成电路公司被买给东软,最终也在市场竞争中落败。
亲历这段历史的业内人士告诉雷峰网,无论是TCL还是海尔的MCU,产品性能本身没有缺陷,问题出在生态建设上,由于竞争关系,依靠家电企业自身设计出的MCU,其他家电企业的接受度低,以至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是难出功绩的主要原因。
与TCL和海尔不同,海信研发的是为了让自家电视更具差异化的画质芯片,比MCU的难度更大,和现在手机厂商自研的ISP芯片作用类似,作为辅助芯片带来更佳优秀的视觉效果。观察海信的发展,其在2015年同龙芯合作,2017年收购东芝并整合了画质芯片设计团队,2022年发布首颗8K AI画质芯片。
显然,经过20年的发展,海信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海信希望通过自研画质芯片实现电视差异化,事实上效果并不明显,海信的竞争对手TCL没有画质芯片,最终也能为用户带来相近的观看体验。
"如果不是按三步走自研芯片的,很可能会出现问题,或者心思不在芯片上。"韦无限补充道。
如果将这些入局芯片的家电企业分门别类,就能发现在依托自身产品的情况下,白电企业主要自研MCU,黑电企业主要自研画质芯片或视频SoC,进军存储芯片和光电的康佳显得格格不入。
康佳集团总裁周彬甚至曾在公共场合高调宣称:希望用5至10年时间,跻身国际优秀半导体公司行列,致力于成为中国前十大半导体公司,年营收过亿元。
"康佳电视早已失去竞争力,在半导体领域另寻出路也不难理解。"某半导体公司创始人评价道。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持相同的看法:"康佳进军半导体建封测厂,占地面积大,和电视产业没有关系,倒是同其大股东华侨城关系更大。"
家电"造芯",缺市缺人
未按照理应遵守的发展逻辑自研芯片的家电企业没有取得成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其他遵循三步走路径的企业为何依然没有取得好成绩呢?
在白电企业,现阶段美的和格力是两大跨界"造芯"的典型,都在自研MCU,且都成立了各自的半导体公司。但这两家也有不同之处,例如,比起美的,格力在自研芯片这件事情上要高调许多。
2018年,董明珠在接受央视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哪怕花500亿元,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三个月后,格力便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公司,并以空调芯片为主营业务。
美的前期和众多半导体公司合作,之后于2018年成立上海美仁半导体有限公司,专注家电芯片领域的开发。
韦无限对格力大张旗鼓的姿态表示不解,认为更加低调的美的才是认真研发芯片的正确姿态,"家电企业自研芯片,没出成果之前就高调宣传,会对客户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决心越大的公司,越不应该在前期如此高调。"
"苹果每次要自研什么产品,都是在全部研发成功之后才对外发声"。他补充道。
一位曾同格力集成电路打过交道的半导体销售人员透露,格力在自研芯片上确实没有做出太大的成绩,"半年前,格力联系我们研发一个ADC(模拟数字转换器)芯片,但预留的时间太短了,最终没能达成合作,后来我们研发出那颗芯片之后,再去联系格力的对接人,发现三名对接人都已经离职了。"
这些尚未取得成绩的家电企业们,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为了增加订单量,大家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到市场中去竞争,但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韦无限做出预测。
一方面,某一家终端厂商自研的芯片市场竞争力弱,难以找到合适的客户,海尔和TCL早期的失败经验已是最好证明;另一方面,不少家电企业都是上市公司,花重金自研芯片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股东的压力,如果长时间没有回报,整个业务部门还将面临被砍的风险。
此外,人才也是一大难题,芯片行业人才已经如此短缺,有着许多年行业积累的半导体公司都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又有谁愿意去前途未卜的家电企业全权控股的半导体公司呢?
"我并不看好家电企业自研芯片,前期投入大,后期竞争力小,成功的概率很小。"一半导体从业人员感叹道。(文中谢仁礼、韦无限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