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掰手指关节咔咔响,坚持50年会得关节炎吗?有科学家自己试过了

时间:2022-04-01 11:46:06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撰文 苏澄宇

在唐纳德格尔(Donald L。 Unger)小时候,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掰关节发出咔咔声,他妈妈觉得这是一个坏习惯,就跟他说“不要这样做,小心以后会得关节炎!”。

那年他才12岁,叛逆期,不信这茬,更重要的是这么爽的事怎么能放弃。于是乎他开始和妈妈对着干,天天掰左手指关节,每天两次,右手不掰来做对比。这一掰就是50年,一共至少掰了36500次关节,期间他还成为了医学博士。

因为掰手指研究,唐纳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因为掰手指研究,唐纳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最后发现他两只手都没有得关节炎,没有什么显著性差异。在2009年,他还因为这个研究得了诺贝尔奖,虽然是搞笑的。

当然,唐纳德的研究样本很少,就他一个人,所以这个结论并不是很有说服力,只能当做一个佐证。

想要得到答案,就得先知道为啥掰关节会发出咔咔咔的声音。

所谓关节,就是两块骨头相连接的地方,按照功能来分的话,分成不可动关节、微可动关节、以及可动关节。手指上的关节属于可动关节,里面有一个叫滑膜的构造。

滑膜囊腔担任起骨头与骨头之间润滑的工作,若没有滑膜囊的存在,那么关节之间的骨头就很容易磨损发炎。滑膜囊里面的滑膜液,也叫关节液,可以想象成润滑液的概念。

至于具体的成因,科学家也不是马上就搞清楚的。

最早在1939年,当时的科学家觉得关节咔咔声,是由于在掰手指关节的时候,关节会以一定角度打开关节,环绕关节的滑膜囊腔收紧后才发出的声音。

1947年,一个新的掰关节理论提出来并取代了前一个理论,那就是当关节移动到超出正常范围时,组织中的振动会产生咔咔咔的爆裂声。这个理论已经很靠近真相了,但具体是组织中的什么振动,还是没搞清楚。

到了1971年,来自利兹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弄来了X光机,观察掰关节的时候,关节处发生了什么。经过研究,他们觉得掰关节响声是因为滑膜腔里的气泡破裂引起的。

1971年的研究场景1971年的研究场景

这个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美。

时间推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到了2015年,一个来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国际研究小组用上了CT核磁共振,发表了一篇研究。

研究需要将手固定住,然后放入核磁共振仪研究需要将手固定住,然后放入核磁共振仪

结果发现,在掰手指的时候,关节液里的小气泡依然还有,一下打脸了之前的研究。

那既然气泡没爆,怎么还能发出声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换了一个思路来研究问题。因为关节内的气泡非常非常小,只有不到直径200微米,而不管是X光机还是核磁共振,都不能很完美的观察到这些气泡的形成和破裂。

既然无法观察,那就科学家只能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了。科学家先弄了一个第三掌指关节(MCP)的计算机模型,这个关节位于手指的底部,可以发出咔咔声的关节。

利用这个虚拟关节,研究人员然后模拟了被称为气泡生成和破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滑膜囊会被撑大,滑膜腔里的空间也增大,关节液里的溶解的碳酸会在此时析出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和你喝可乐时产生的小气泡相似。

模型需要理论的支持,要研究气泡是如何爆掉的,就得用到空蚀模型理论了(Rayleigh-Plesset equation),这是一个用来描述在无限体积的液体中球型气泡的动力学特征的常微分方程。

当模型加入了这个理论,然后掰动模拟的关节后,关节处的气泡破裂了,发出了高达83分贝的咔咔声。这么一来不就说明1971年的理论是正确的了吗?

是,也不是,因为模型中的气泡没有全部破裂,而是破了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科学家用核磁共振的时候,发现关节处气泡还在的缘故,因为掰完关节后依旧有足够的气泡被机器检测到。而大约20分钟后,关节处才会有新的气泡生成。

这也就是为什么刚掰完以后需要一段冷却时间,才能再掰一次…

那掰手指到底会不会得关节炎啊?

关节炎的成因很多,比如自身免疫反应、感染、代谢紊乱、创伤、退行性病变等都有可能,但唯独没有关节处气泡破裂太多这一因素。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证据表明掰指关节会引起关节炎。

但,如果你没看过这篇文章,不知道20分钟内掰过一次之后再掰也掰不出来了,然后用力过猛,确实有可能造成关节周围韧带的急性损伤,也可能导致肌腱错位。所以,掰关节是可以的,但还是注意点力度比较好,掰不出来就别强行掰了。

话说,看完这篇文章你掰了几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