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报告——《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癌症数据统计通常会延迟3到5年,因此,这份记录了2016年癌症相关数据的报告,也是当下最新也最具代表性的一份癌症报告。
本次报告覆盖约3.8亿人,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27.6%。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共新发约406.4万恶性肿瘤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有超过1.11万人被诊断为新发癌症,平均每分钟有7人确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谈癌色变,将癌症同死亡划上等号,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究其缘由,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居民对癌症认知不够且预防意识欠缺,导致很多癌症患者一发现就是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自然居高不下。癌症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死亡并不是癌症唯一的结局。面对癌症,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当下讨论火热的死亡教育,还有更具体的癌症应对。某种程度而言,不妨将癌症应对看作是一场死亡教育的“前移”。
恐惧往往因为认知不够,癌症应对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癌症认知。报告中提到,人一旦过了60岁,患癌风险就直线上升。比如日本是全球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日本,非常长寿的人,可能躲不过癌症,但能躲过绝症。也就是说,癌症并不等同于死亡,更像是长寿的一个“副作用”,我们无需对其充满恐惧。
完成认知建设之后,积极主动的预防是癌症应对的关键。癌症预防分为两大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前者是指规避患癌的危险因素,从根本上降低癌症发生的概率。比如,乙肝疫苗的普及已经使中国年轻人的肝癌发生率显著下降,控烟能使肺癌发生率下降,少吃槟榔能减少口腔癌的发生几率等等。二级预防,则是指通过筛查发现早期病变,尽早除去隐患。癌症筛查越早,有效治疗的几率就越高,康复的例子比比皆是。
死亡这个课题,不应该是走到生命尽头才去面对,对于癌症患者的家属而言,尤其如是。罹患癌症,努力寻求医疗帮助是本能,但进行医疗帮助,也不局限在延长生命这么一个点上。目前,社会已经有声音提出,对于救治已然无效的恶性肿瘤患者,实行不刻意延长病人生命的安宁疗护,也可以陪伴生命终末期患者有尊严地“谢幕”。正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所言,“优生是一种权利,优死也是一种权利。”应对癌症,在医学上,安慰和帮助与治疗并延长生命,同样重要。
死亡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它教人正视死亡,更教人如何珍惜生命。我们无法预料明天与意外谁先到来,防患于未然是对生命的负责。癌症应对之中,以认知破除对死亡的恐惧,以预防实践对生命的珍重,以临终关怀保障人的尊严,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也是时候将死亡教育“适度前移”了。
作者 杨元瑞(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