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北京报道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日前北京市检察院召开发布会通报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情况。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朝霞介绍称,北京市检察院正稳步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探索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企业合规机制,积极促成赔偿权利人,引入专业第三方“量身定做”整改方案,助力企业合法健康发展。
知识产权侵权的网络化、技术化趋势明显
2021年,北京市检察机关依法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40人,办理相关民事监督案件153件,行政监督案件79件,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45人。
案件呈现出知识产权侵权的网络化、技术化趋势明显的特点。“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数字产品为对象的侵权行为多发,数据模型、数字版权、云服务平台软件等均有涉及。”张朝霞表示。
在通州检察院办理一起侵犯著作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犯罪案件,犯罪团伙利用“撞库”技术从多家文学作品网站窃取数万条会员信息,不仅非法对外出售个人信息,还破解网站加密算法,利用上述会员信息登录网站,非法获取海量电子图书,继而转载到自己开设的盗版网站供他人浏览,以流量赚取广告费,涉案电子图书高达11万余册。
其次,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需求和“老字号”保护需求日益突出。张朝霞指出,一方面,外资企业之间、外资企业与国内市场主体之间、国内市场主体之间均有因权属纠纷、知识产权的域内外保护等引发争议情况,涵盖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主要知识产权类型。另一方面,涉“老字号”案件既包括传统的刑事打假领域,也包括商标行政监督类案件。部分“老字号”企业因历史原因长期存在注册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之争,迫切需要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再者,侵权假冒类犯罪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更强。2021年,侵权假冒类犯罪案件占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总数的87.2%。有的案件系“网上定制”,通过网络黑灰产定制“仿真度较高”的虚假商标标识,产业化、链条化特征明显。
此外,企业核心信息泄露现象时有发生。据介绍,北京市检察院2021年办理的大部分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系行为人离职时非法持有企业核心技术信息而引发。“部分案件反映出,有的企业因未能有效保存研发记录,亦未明确核心研发人员范围,导致难以证明知识产权权属;有的企业内控机制不完善,对商业秘密未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张朝霞指出。
将开展重点领域和重大案件联合执法司法行动
为推进知产检察工作,北京市检察机关正推进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试点。在北京市检察院、四分院、海淀院等11个院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专业化办案组),推动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
并且在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中全面引入技术调查官;建立知识产权领域的司法行政协同保护体系,在公安机关、法院、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配合下,通过情况通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检察建议等方式,共同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此外,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探索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企业合规机制,积极促成赔偿权利人,引入专业第三方“量身定做”整改方案,助力企业合法健康发展。
针对接下来的工作,张朝霞表示,北京市检察机关将加大刑事办案力度,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稳步探索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并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机制。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研究涉科创企业刑事司法政策,实现最优保护效果。持续升级技术辅助办案机制,为司法办案提供专业支撑。
还将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合作,开展重点领域和重大案件联合执法司法行动,建立执法司法“多向”衔接机制,推动构建跨领域跨区域联动保护体系,协同保障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俊 编辑:吴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