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围绕“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历来争论不休,迄今难有定论。两种对立的人性观谁也说服不了谁,在于人们很容易从某个人的身上找到闪光的东西,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再从他身上找到阴暗的一面。当善和恶同属于一个主体之时,被审判者可以耸耸肩说“这就是真实的我呀”,作难的反倒是“道德判官”,不论如何裁定。想一碗水端平断言一个人本质的好坏,谈何容易?
人性复杂,在于每个人的人性中“注册登记”着两类“原住民”:善人和恶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影子,每个人都是其“轮流作业”的结果。按照康德的观点,人性中善恶的数量相等,人的欲望让自己人性中的两种力量处于较量之中,当一个人抑制住欲望中的非分念头时,理性让他以好人的身份出现在公开场合;相反,当非分的欲望摆脱了理性的束缚,这时的他就以坏人的身份招摇过市。
理性不会永远弱势,任性也不会自废武功,我们的人性总是在善与恶之间摇摆不定,因此,人性的复杂往往让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论辩显得徒劳。不是我们不想永远行善,而是人性中善恶两种力量的博弈太过激烈,而且欲望的边界总是模糊,善恶的较量也就没了止境。
欲望的概念显得抽象,善恶的标签也显得苍白,我们不妨通过近期国内社交媒体平台标注帖主IP地址的新闻,来近距离地感受一下人性的复杂和道德评判的困难。
在互联网出现前,在现实空间生活的人们,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理性不断提醒我们要与人为善,不礼貌的言语让社会舆论这位“道德判官”立即发出道德制裁令。试想,有几人经得起被社会孤立?现实社会打造的“礼仪”,曾让无数人引以为豪,然而互联网创造了一重全新的虚拟空间,只要人们愿意,戴着面具在这里生存就没人干预太多。
网络虚拟空间给用户以极大的自由度,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在网络世界生活。而人性的脆弱,很容易在虚拟空间中放任人性之恶,欲望的膨胀让戴着面具的人性显露出动物性的一面,网络欺诈和语言暴力,让人性之恶颇为享受了一段“最幸福的时光”。当人性之恶受到的限制太少,网络文明建设就显得任重道远。
标注帖主IP地址,让某些知名帖主的人性顿时“离岸”(人性的分裂)。比如,拥有409万粉丝的帖主“比尔盖茨”,让其许多粉丝觉得自己跟世界富豪交往已久,没想到这位帖主的IP属地显示的省份居然是河南。五一期间,长沙一座自建楼倒塌,一位爱心博主自称如果不是忙,抽空就去一趟现场,而他的IP属地显示的是兰州,遭到网友的讥讽。至于某著名大V,人们一直以为他人在福建,IP属地显示的却是在日本,面对舆论的质疑,他本人不得不出面解释……
标注帖主IP地址,平台在推出此功能前曾遭到质疑,质疑者的理由是个人隐私应予保护。当平台真的显示帖主的IP地址后,公众意外发现这个IP属地功能竟然变作一面镜子,从这里照出何者的人性(之善)在场,何者的人性(之恶)“离了岸”。平常,人性藏在人的内心世界,别人没法知道它的模样;网络虚拟空间的人性,因为可以自行标注身份和属地,除非平台追踪某个用户的行踪,否则虚拟空间可以把人性中不诚实的一面裹得严严实实。
因为网络虚拟空间的遮蔽,一些人通过虚构所在地进行商业推销活动,有的则通过捏造所在地打造自己的“人设”。所在地的虚构,看似只是帖主的个人行为,当虚构属地被用来进行拿不上台面的勾当时,他们的人性开始“离岸”——高举真善美的招牌,干着假恶丑的事情。这样的“人性离岸者”回到现实空间,人性还得继续“离岸”。真正的人性之善,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必戴着面具,所有的人性面具都是被用来制造伪善。可以想见,如果不是IP属地功能上线,多少帖主“离了岸”的人性还在招摇撞骗呢。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人性的善历来是舆论关注的对象。社交媒体平台标注帖主IP地址,与我们人性中渴望自由的欲望相抵触,所以对这项功能有微词可以理解。不过,标注IP地址是平等的,真正的人性之善,通过标注帖主IP地址,是在为自己的家乡做形象广告;相反,人性之恶遇到标注帖主IP地址,就让其不得不有所收敛。这样的标注,遵循的是正当法则,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我们不妨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它,让我们的人性在虚拟空间感受一下阳光普照的滋味。
标注帖主IP地址,促使社交媒体用户脱离本性的粗野,协助“离岸的人性”上岸,通过展示人性之善,在网络交往中赢得更多的尊重。因此,标注帖主IP地址,应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舆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