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玲
王玉芝来自山东荣成,从美丽的海滨小镇到广袤的兵团大漠,70年来,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兵团,献给了戈壁荒漠。从此,十三师就成了她再也无法割舍的第二故乡。
1934年,王玉芝出生在美丽的山东石岛镇。王玉芝的父亲是一名抗战老兵,在父亲的影响下,年幼的王玉芝参加了当地的儿童团少年队。在王玉芝的童年记忆里,村东边有个炮楼,炮楼不远处就是战壕,她总是在那里站岗,看到“日本鬼子”的小分队她就迅速跑回去通风报信。
1944年,日军向村里投炸弹,王玉芝跑回家中,抱起年幼的妹妹就往外跑。没多久,一个炸弹就在邻居家的院子里爆炸,看着被炸毁的家,年仅10岁的王玉芝暗下决心:要参军,要保卫祖国。1950年,王玉芝的父亲复员回家,看着父亲那身已经褪色的军装,她再次坚定了参军的信心。
1952年,18岁的王玉芝得知村里有去新疆参军的名额,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可当时因为患气管炎,体检没有通过。没多久,她再次报名,这一次,王玉芝终于圆了参军梦。告别美丽的家乡,她与众多女兵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经过近3个月的艰难跋涉,她们抵达了六军十六师师部(十三师原师部所在地大营房),参与修建红星一渠。
7月的戈壁滩,气温达到40摄氏度,地面烫脚,可即使再热,王玉芝每天都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抬石头,奋战在修渠工地上。在连队,说起王玉芝,大家都说她能干、倔强,从不服输。眼看着同来的女兵们都成了家,可王玉芝却一门心思工作,把感情的事放在一边。
1959年,王玉芝被抽调到乌鲁木齐学习报务,学习结束后,她就留在十三师师部从事机要报务工作。
学习报务之初,为了加强对明码和密码电报编码的记忆力,无数个日日夜夜,她自制密语学习小卡片,走到哪里都带着那些小卡片,就连打扫卫生也不忘背诵电报编码。电报由数字组成,每4个数字一组,报务员在抄报时,要及时将听到的滴答声转化为数字并记录下来。“如果记忆力不好,对声音的反应不够快,编码不熟练,是无法胜任报务员工作的。”王玉芝说。
训练没有任何捷径,只有反复练习。对于刚刚接受训练的王玉芝来说,键的弹簧比较硬,按键练习时,敲击键按钮主要是依靠右手中指,而中指指腹是主要的着力点。训练没多久,她的手指就肿起来,后来生出老茧。正是靠着专注、专业、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王玉芝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报务员。1965年,王玉芝还应邀参加兵团报务员大赛。
“嘀嘀嗒嗒”,这是王玉芝最熟悉的节拍。如今,说起那段报务工作经历,王玉芝的双手就在桌子上不停地敲击着,那段经历对她来说是最难忘的。
7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每当行走在宽阔的街道上,会心的笑容总是洋溢在王玉芝的脸上。作为一名老兵,她见证着这方热土的变化,内心始终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