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靓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历史的积淀与文明的见证。
作为历史文化艺术殿堂,立体化、多维度的文物资源使博物馆成为众多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在青海省博物馆举行的一次“1+3”主题展览中,以“走进青海省博物馆——探秘彩陶上的古老纹饰”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使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近距离地品读了青海文物故事。
舞蹈纹彩陶盆、双人抬物纹彩陶盆、鹿纹彩陶瓮……各式各样的馆藏精品一一呈现,让人目不暇接。
研学活动中,讲解员以原始时期的彩陶作为重点讲述对象,充分发掘文物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述青海地区的彩陶文化类型及彩陶上纹饰的来源、特征与象征意义,让学生们了解了原始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制作工艺发展水平,同时也探寻了远古先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识。
西宁市胜利路小学学生张梓涵第一次参加博物馆研学活动,他边听讲解边记录,时不时还提出一两个问题。“我很喜欢这种在课堂外获取知识的方式,能够通过各种新潮的展陈,了解历史悠久的青海文化。以后,我也想做一名博物馆讲解员。”说话的同时,他的脸上写满了好奇、惊叹、感慨和震撼。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迎来了最喜欢的手工体验环节。大家拿出彩笔,准备好画板,化身“小画家”,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彩陶小手工。讲解员还鼓励学生们以古老纹饰为灵感来源,发挥想象和创意,制作独特的博物馆徽章。
“以前在博物馆只能听讲解,孩子们都觉得枯燥难懂。今天,他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感受到文物的形状和材质,还可以亲手制作主题手工,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张梓涵的妈妈认为参加此次研学活动对孩子们非常有意义。
博物馆是记录人类历史的殿堂,是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汇集地。
走进重装开馆的青海省博物馆,场馆内外新增社教活动室、多媒体报告厅、沙龙广场等空间,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教育活动形式。来到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通过开展考古探索、名家讲堂、手工制作体验等活动,真切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并真实感受到博物馆的力量。